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全電發票”的制度背景和建設目標 “金稅四期”工程是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體制改革的意見》,建設智慧稅務的主體工程。“全電發票”也是“金稅四期”的先發項目和關鍵支撐。 注:上述進程時點信息,是稅務機關政策規定開始執行的時點。其中22年下半年為預期描述,非官方正式通知安排。 具體變化分析詳見畢馬威公眾號2021年12月8日《全電發票新引領 企業應對早布局》。 機遇 支持發票應用效率和合規提升 大幅降低開票成本,簡化開票規則;規范開票項目,提高開票安全管理。 支持企業財稅數字化能力升級 發票電子化更好銜接財務系統應用,開放數據源解決發票財務應用痛點。 支持企業整體數字化升級 提高交易效率,支持經營數據的精細化強化企業數據資產價值應用。 挑戰 集團型企業(多區域多稅號),各機構分散使用稅控單機版,無集中管理系統。 整體策略 充分利用政策契機,擺脫稅控設備的限制,低成本、快速實現集中開票管理,提高開票效率和服務能力。注意業、財、票一體化銜接,加強過程風控。 具備集中開票基礎 全電發票取消了稅控和空白票領用限制,自然是集中管理模式。集團型企業利用政策契機,實現發票集中開具管理,首先應建一個基礎系統作為集中管理線上工作臺,該系統至少應包括組織用戶和開票信息的數字管理中心。 紙、電過渡安排 全電發票平臺支持紙質發票的開具,存量試點納稅人應對策略是原紙質發票開具流程可以統一切換到新的基于全電發票的集中開票平臺,注意紙票屬地和開票人的對應管理。短期可保持各地紙票開具流程,并盡快切換,避免并行復雜度。 集團型企業(多區域多稅號), 使用稅控服務器集中管理開票。 整體策略 老稅控大概率能夠直接支持全電發票。因此,在原系統框架下直接增加票種即可。同時減少老稅控設備管理復雜度,逐步棄用傳統稅控,切換到全電發票管理流程。 新增票種 按既往經驗,稅控服務器大概率支持全電發票應用,這種情況下,直接增加票種,即可采用原流程開具“全電發票”。原有集中管理模式,在開票數據和申請流程環節可保持不變。 紙、電并行過渡 初始階段,原有體系下的紙票開具流程不變;逐步過渡,使用電子發票服務平臺開具紙質發票(打通鏈接流程)。對接過程中,重點做好可開票總額的控制。 直連開票 后續利用稅務機關推行的直連開票工具,全面替代稅控服務器。 單一型企業,稅控單機版開票。 對于開票量大的企業 對照集團企業單機版模式進行綜合升級。 對于中小型企業或者開票量不大的企業 直接使用國家稅務總局電子發票服務平臺管理開票全流程,新電票服務平臺功能強大,基本滿足一定規模單一型企業的應用流程。 納稅人收到“全電發票”如何應用?作為受票試點納稅人,還有哪些注意的要點? 加強宣傳培訓 試點納稅人要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宣傳“全電發票”的概念和法律地位、獲取途徑和發票樣式。以便業務開展時減少分歧,避免風險。 調整報銷流程 一是正常報銷流程中,承接全電發票的應用;二是建設管理機制,避免重復報銷。 新增發票用途確認 理解發票服務平臺“用途確認”的功能和內涵,準確做好發票的用途確認和自身的進項稅抵扣管理。 電子發票歸檔管理 嚴格執行電子會計檔案管理要求,“全電發票”的電子原始文件必須歸檔。 整體策略 針對整體征管的變化,要做好自身稅務管理,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加強整體合規和風險控制,在此基礎上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應對要點在于,強化整體數字化管理能力,實現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效果。 實現業、財、稅、票一體化 打通業務收入、財務核算結果和待開票數據、以及實際開票流程的關聯關系,對于正常開票、提前開票等場景構建完整流程。 精準計稅 實現業務進銷項,財務核算進銷項、已開票銷項稅、未開票銷項稅、進項票之間的精準銜接。實現暫估進銷項稅金和實際進銷項稅金之間的精準銜接。實現進項轉出、視同銷售、加計抵扣、匯總計稅等各種專項政策的精準計算。 加強風險管理 管理銷項端的價稅分離規則風險,銷項開票流程風險,發票的交付風險。管理進項端的票據自身風險,開票供應商風險,基于業務的發票應用風險。管理計稅環節的規則風險,業務場景覆蓋風險,核算規則風險、計稅和申報流程風險。 “全電發票”應對措施 增值稅管理優化升級,升級增值稅系統的開票模塊,單機版用戶建議建立基礎系統作為集中管理線上工作臺,系統集合包括組織用戶和開票信息的全量數據,對接統一電子發票平臺開具“全電發票”。紙質發票開具流程可以統一切換到新的“全電發票”集中開票流程。 稅務服務器用戶大概率能夠直接支持“全電發票”。可在原系統框架下直接增加票種實現“全電發票”開具。建議納稅人逐步減少稅控設備應用,擇機棄用傳統稅控,切換到“全電發票”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