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浙江省交通集團所屬浙江軌道集團搶抓數字化轉型、“軌道云”建設等戰略發展契機,按照公司“12411”總體目標架構,即1看板、2平臺、4大系統、11個業務模塊,建設“數字軌道”智能管理平臺,并依托該平臺,著力打造“軌道醫院”“智慧車站”“數字征遷”“智能建造”等數字化場景應用標志性成果,助推公司軌道運營、鐵路建設和資產管理等業務實現高質量發展,朝著打造省級軌道(鐵路)交通建設運營管理第一平臺目標奮力邁進。 已經在杭海城際鐵路投入使用的“軌道醫院”系統,包括“車輛智能運維、設備設施健康管理、智慧段場”三大模塊。23時58分,結束一天運營任務的列車按計劃經在線檢測棚回庫,車輛專業工程師楊超鋒通過智能運維中心的“輪對受電弓在線檢測系統”遠程查看列車碳滑板磨耗值為1.1毫米/萬公里,屬正常范圍值內,僅用不到3分鐘,就完成了原來需要2個小時的檢測流程。 “軌道醫院”建成上線后,工作人員只需在每晚組織電客車回段時,經過在線檢測棚便可準確高效地獲取第一手碳滑板數據,以機器代替人工,大大降低了檢測的時間成本,以杭海城際鐵路17列車的檢測量計算,每年可合計節省約816個工時。 以“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為顯著特征,“軌道醫院”通過既有檢測設備數據接入、新增必要設備、大數據匯聚、專家系統數據分析等實現了對整條運營線路的“全面體檢、精確治療”,既優化了現有生產流程,還可為車輛運維專業每年節省人工成本300萬至500萬元。杭海城際鐵路臨平南站“智慧車站”監控系統界面 (資料圖片)
杭海城際鐵路臨平南高鐵站是一座“智慧車站”,到了晚上關站時間,站長倪峰顯得十分從容。他不需要再安排站務員去站廳、站臺人工巡查滯留乘客,也不需要再跑到每個出入口按下遙控器將卷閘門關閉,只要關注車控室大屏幕上提示的一系列語音播報,點擊鼠標給系統下達啟動關站命令,就能完成整個車站出入口的控制。
“智慧車站”是一個集實時監控、分析研判、車站運作、應急管理等為一體的“軌道交通智慧車站一體化平臺”,其應用功能包括全站綜合信息一圖感知、客流及乘客異常行為分析、開關站智能控制、預案快速學習和預案高效演練等。車站工作人員只需要點擊鼠標,就能完成整個地鐵車站出入口的開關,將原先30分鐘的人工開關站時間成功縮短至10分鐘。此外,如車站中發生乘客摔倒等異常事件,該平臺也能立刻向工作人員發出報警,提示工作人員前往處置。臨平南高鐵站的智慧車站系統將未來照進現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進一步優化了車站運營服務品質。下一步,車站還將依托“軌道交通智慧車站一體化平臺”,著力實現防范預警智能化、指揮決策扁平化、車站管理精準化、旅客服務人性化。
“
在麗水市蓮都區老竹鎮的村鎮服務中心,居民王大爺正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通過衢麗鐵路項目“數字征遷”平臺查看自己的房屋存證數據,界面顯示著實景航拍地圖、戶主列表和監測看板等功能模塊。在戶主列表中,王大爺很快搜索到了自己的房屋信息,征遷數據、存證照片、安置去向等信息。 “數字征遷”平臺上一目了然的數據使雙方建立起“陽光下的信任”,大大減少了征遷工作中的溝通成本,實現了征遷過程的可追溯、可查詢、防篡改、能存證,使征遷工作在信息高效交互、實時聯動作業、工作精準規范等方面有了新突破,有效提升了征遷工作的透明度和群眾的滿意度。 “施工現場數據采集難、各類信息管理系統不能互聯、監管寬度和廣度不夠、管理決策客觀依據不足”等是工程建設中的老難題。 在杭溫鐵路二期項目木匪嶺隧道內,監測人員陳逸飛緩緩轉動腳手架上的三維激光掃描儀,儀器內射出的激光360度全景掃描隧道洞壁上的每個點位,智能平臺在遠程實時讀取隧道斷面超欠挖數據進行分析,通過云計算結果來判斷隧道斷面是否發生了超限,并迅速將統計超限點數量反饋給現場測量人員,使其及時對問題斷面進行處置,大大降低隧道施工過程中潛在的質量問題。
該項目以BIM+GIS技術為核心建立“智能建造”平臺,綜合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自動感知、智能診斷、協同互動、主動學習和智能決策等手段,形成了設計、施工、安質、監督全壽命可追溯的閉環體系,最終實現建設進度、質量、安全、投資的精細化和智能化管理。
浙江軌道集團將繼續堅持創新發展,大力推進“數字軌道”及多個數字化場景應用建設,進一步實現全業務、全過程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和“一平臺、兩公司”融合化管理,全力在數字變革上展現更大作為,為公司高質量發展點燃數字化“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