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圖書出版風險的內涵 圖書出版風險,是指出版單位在生產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無法估量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出版單位遭受到經濟損失而存在的現實性行為。廣義上的出版包括“編”“印”“發”“供”,即編輯、印制、發行和物資供應環節,狹義上的出版是指出版的前端環節,即“編”“印”“發”三個環節。因此,圖書出版風險包括編輯部門的選題策劃、合同簽訂、書稿加工等環節存在的風險;印制部門的圖書定價、印刷生產等環節存在的風險;發行部門的營銷策劃、圖書存貨管理等環節存在的風險。 圖書出版風險管理,是指為了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對編輯、印制和發行等環節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估測和評價,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損失的過程。圖書出版風險管理包括損失發生前的風險管理和損失發生后的風險管理,前者的目標是避免或減少風險事故產生的機會,做到“未雨綢繆”;后者的目標是盡力減少損失標的的毀壞程度和狀態,做到“亡羊補牢”。 這個階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風險:一是政治風險。有的書稿存在政治性問題而編輯在選題策劃階段又沒有識別出來,導致出版單位遭受經濟損失,甚至被吊銷營業執照。二是市場風險。首先,整個圖書行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圖書出版整體規模有所下滑。其次,圖書出版單位面臨的市場風險。一些出版單位的編輯對市場缺乏調研和論證,僅憑暢銷書的推測,未經過合理測算,導致市場不認可該選題,或者由于圖書周期較長,存在圖書出版之后市場熱點已經過去的情況,給圖書發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增加了圖書庫存的壓力。 首先,無效授權導致的法律風險。圖書出版單位應與著作權人簽訂出版合同。有的書稿屬于職務作品,如果只是與作者簽訂合同而未取得相關單位的授權,那么這個出版合同本身就是無效的。其次,圖書內容存在的侵權風險。有的書稿涉及大量抄襲,因此在簽訂出版合同前就要對書稿進行認真審核,防止承擔連帶責任。 這個階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風險:一是質量風險。有的書稿質量較差,而一些編輯由于知識儲備不足或者職業敏感性較差,導致有些圖書出現一些低級錯誤,如寫錯省會城市或者專業名詞濫用。二是法律風險。隨著著作權法的實施,人們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出版單位也面臨較多的侵權風險,如侵犯作者的署名權或侵犯其他出版單位封面和版式的權利。 各圖書出版單位在綜合考慮整體市場的前提下,應結合具體圖書進行精準定價。定價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圖書銷售的順利進行。有的圖書定價過高,遠超讀者的購買力,增加了經銷商退貨風險。圖書不是一般的物質商品,而是具有精神價值,因此應在考慮社會效益的前提下采取保本微利的原則,進行科學定價。 紙張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影響了圖書出版單位的生產能力和盈利能力。近年來,圖書定價一路飆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紙張成本的上升,如果定價跟不上就會使出版單位陷入虧損的狀態。 有些圖書出版單位的營銷策劃方案過于花哨不實用,導致后期實際營銷階段效果不好,浪費營銷資金;有的圖書出版單位忽視圖書的特點,為趕潮流盲目創新;有的圖書出版單位還可能存在商業回扣、弄虛作假等方面的舞弊行為。 庫存問題一直是令很多出版單位頭疼的問題,如何從源頭上踐行“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減少資源浪費,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庫存問題的根本是資源配置不夠優化,有些學術書從一開始投入市場就沒有得到市場認可,應對這種類型的書進行嚴格把控。存貨管理環節風險還包括進出庫管理方面不規范造成賬實不符、存貨的丟失毀損等問題。 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是圖書出版單位防范化解風險的基礎性建設,只有出版人員風險意識提高了,才能真正筑牢防范風險的“防火墻”。(1)通過制訂相關目標、制度等使員工明晰本出版單位的風險點、風險管理的策略及其要實現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2)正確對待風險,遇到風險時,既不能過度控制風險而影響出版單位的效益,也不能片面強調經濟高速發展而忽略圖書出版高質量發展。 (1)建立良好的選題策劃體系。對選題論證時要科學客觀,尤其對資金量投入大、定價高的套裝書進行策劃時要更加嚴格,需進行全面、嚴謹的反復分析和論證。(2)嚴格實行三審三校制度,堅持質量把控。三審三校制度是保證圖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出版工作流程化和規范化的有效抓手,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會導致出現圖書質量差錯或者政治差錯。尤其是對于合作出版來說,出版單位更要加強對于合作出版單位圖書的審校責任,否則可能會影響出版單位的聲譽。 (1)建立科學的定價體系。定價應在參考類似圖書市場定價的基礎上,考慮成本、折扣等因素進行科學、綜合評定。(2)制訂合理的紙張采購計劃。印制部門應堅持大宗物資集中采購的原則,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議價空間,降低紙張價格巨大波動所帶來的風險。(3)加強樣書審核管理。印制部門應加強對樣書的審核,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糾正,防止漏印或者錯印情況的發生。 (1)制訂有效的營銷方案。任何一本圖書的大賣都和營銷息息相關,而賣點是圖書營銷的基調,所以準確地提煉賣點就成為一個營銷編輯的“看家本領”。賣點可以從書名、圖書內容、作者、讀者需求等方面進行提煉。(2)加大營銷監督力度。圖書出版單位的財務、設計和監察部門要緊密配合,加強內部監督,及時發現商業回扣、弄虛作假行為。(3)建立圖書倉庫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為圖書倉庫建立一套管理系統,從以往的經驗性主導型管理方法向智能型管理方法轉變,根據大數據來確定印刷數量,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圖書出版單位的競爭力和效益。(4)構建合理的庫存管理和盤點、交接制度。嚴格按照相關制度執行, 根據實際盤點結果調整財務賬,切實做到賬實相符。 風險管理信息化為科學的風險管理體制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具體來說,信息化建設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識別風險。建立風險數據庫,把出版風險點納入其中,既應包括圖書出版行業通常的風險點,也應包括圖書出版單位的具體風險點,還應包括使用這些系統時可能遇到的風險點。(2)評估風險。可以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相關風險進行評判和估計。除了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還要評估風險所帶來的影響和其中隱藏的機會。(3)應對風險。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系統和風險預警系統,以優化出版流程,使合適的信息在合適的時間傳送到需要此信息的出版人員那里。 編輯人員應提高編輯能力,在防控政治風險方面下大功夫。出版單位應培養專業化的編輯人才隊伍,使其在特定領域進行“精耕細作”,成為某個特定專業的行家里手。應注重提高編輯人員的政治風險意識,培養編輯人員對圖書市場尤其是暢銷書的敏感性,提高編輯人員的法律意識。 印制人員應提高業務素質,在信息化方面提高應用能力。應主動學習最新的印刷知識,與印刷廠的溝通過程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同時,印制人員需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采取更多的新技術或者新工藝,防止圖書失去市場競爭力。 發行人員需提高市場敏感度,在市場分析方面增強預估能力。發行人員應在運用信息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對市場進行精細化分析,使得確定的印數精準,從源頭解決庫存量大的問題。
文章摘自《中國內部審計》雜志2022年第3期(節選原文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