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知道,勞動力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而且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力資源優勢。因此,勞動力統計和涉及勞動力有關的勞動統計不僅是國民經濟統計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社會中倍受政府領導和社會各界積極關注的熱點問題。正確、詳細的勞動統計資料能為國家、各級政府在制定各項政策時提供參考和依據。勞動統計所包括的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勞動力市場統計、勞動力資源統計、就業、失業狀況統計、勞動效率、勞動關系統計和收入分配及勞動報酬統計等。
勞動統計處于重要的地位,特別是解決勞動就業和失業問題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中后。當前,黨和政府把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八大任務之一,強調解決就業問題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這是黨和政府對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給予的前所未有的重視,就業是民生之本。因此,我們要針對目前勞動統計存在的弊端,不斷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而進行統計改革,特別要把勞動就業統計改革作為當前迫在眉睫的問題來抓。
1、要立足于為當地政府服務,構建能反映本地勞動力就業狀況的勞動統計。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緊跟社會發展形勢變化而進行調查研究。不要受到原有制度、原有報表內容形式的限制,要勇于探新,敢于開拓,不能依靠、等待國家、省有關報表制度的改革而進行工作,必須結合本地實際,在國家和省的基礎上,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領導決策的需要進行調查研究,統計出揭示社會經濟現象本質的數據。在這方面,國家、省和地方之間應該可以不同的。現在統計部門可提供的勞動統計資料比較少,特別是了解、掌握本地實際情況的資料更少。從目前有關報表的指標數量和內容看,其提供的信息量明顯不足,范圍不全。許多資料能代表和反映全國和省的實際情況,但對地方作用不大,不能反映本地的實際情況。如城鎮勞動力調查,它所統計的資料是為省一級服務的,沒有地方的代表性,所統計的資料不能代表本地的實際情況。而現行的勞動綜合統計表,多年來只在指標上增增減減,填報范圍也比較狹窄,它所統計和可供研究分析的資料不多,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領導的需要。如從業人數,以該報表的填報范圍2001年所統計的人數是42萬人,以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的范圍則統計了81萬人,而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就業人數推算則有182萬人。三者因統計的范圍而不同而相差甚大,因此該報表所統計的資料不能反映全社會的勞動就業信息,可以說是可有可無,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
2、調查方法要不斷探索和實踐,找出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符合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調查方法。我們有些勞動統計資料是統計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共同進行調查統計的,但有些相關部門的統計數字由于調查方法不夠科學等原因,使其所提供的資料客觀性不夠,容易受各種外部因素的干擾。如登記失業率,失業登記是勞動部門的工作,再就業的安置也是勞動部門的工作,而且安置工作的好壞還是評價勞動部門“政績”的重要內容,這就難以保證失業率的客觀性、真實性,加上其他因素,這一重要指標就更不能反映當地失業、再就業的實際情況。現行的勞動情況統計還是以全面調查的形式進行統計,這種方法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展了。受人力、物力、財等因素的制約,除重大國情國力普查外,再對從業人員進行全面調查都是不可能的,搞抽樣調查是大勢所趨。我們要在人口普查、基本單位普查等國情國力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需要進行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例如從業人員可以按照行業集中度、按企業規模大小或按人員的流動性大小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進行抽樣調查,詳細收集勞動數據,形成一套既能和國家報表制度、國際慣例接軌的,又能了解本地實際的抽樣調查報表制度,基本內容可以包括從業人員基本情況信息、勞動報酬、社會福利信息、人員變動、流向情況信息等。既然是抽樣調查,報表的信息量應該可以相應增加,這并不會增加企業和統計人員的工作量。
3、要建立一套勞動就業失業的調查監測系統。各地的就業失業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作為統計部門,如何對本地勞動力就業、失業問題的調查監測系統就尤為重要。從我市各方面的統計數據看,2001年末我市城鎮離崗和失業人員分別有2.25萬人和1.3萬人;農村外出勞動力增長緩慢,2001年末農村外出勞動力只有15.8萬人,比上年只增加了0.9萬人。可以說我市新增從業人員基本上以外省勞動力為主。要提高本地農民收入,有必要加快本地農村勞動力轉移,要把解決本地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作為當地政府的一項考核任務來抓。政府要通過各種政策促使企業到鄉鎮招工,到農村招工,為農村勞動力創造良好的外出就業環境,把生產力從農業領域解放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掌握本地勞動力資源和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特別是要掌握城鎮失業狀況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相關指標、找準就業增長趨勢,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城鎮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就業和企業下崗富余職工再就業的社會工程,擴大就業。因此要設置相應的統計指標,通過多個部門、多種途徑來進行調查和監測。新增和完善一些反映崗位空缺、反映非正規部門就業、反映不充分就業、反映勞動力流動流向等的指標體系。
4、機構人員的設置要完善。從國家到地方的機構改革中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機構人員的設置應該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而改革。因此單位的科室設置也應如此。我們要針對“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就業是民生之本的要求,加強人口、勞動及社會所包括的環境、可持續發展、城市發展等方面的統計,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加強在這方面的統計研究。
總之,勞動統計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發展,切實要提高勞動統計的地位,為經濟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