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大學 羅建文 周紅康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的結構
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研究生教育成本就是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因而研究生教育成本是完全成本,它不僅包括教育服務耗用的材料費和工資及福利費,還包括為組織和管理教育服務活動所發生的管理費用。按各種耗費的經濟性質不同高校研究生成本可劃分如下費用:基本工資、補助工資、其他工資;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費、助學金、業務費、公務費、折舊費、修繕費;設備購置費、租賃費、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按各種耗費的經濟用途不同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可劃分以下四大成本項目材料費用、工資及福利費用、學院管理費用或教學管理費用、校部管理費用或行政管理費用。
(一)材料費用 指高校研究生教育服務中的專業業務活動和輔助活動所耗用的業務費用,包括教學試驗、實驗、計算等方面耗用的用品、工具、器具、器皿、器材等。
材料費用=Σ(實際單價×實際用量)
(二)工資及福利費 指在研究生教育服務活動中為專業業務活動和輔助活動支出的人員費用,包括研究生教育專業教師和輔助工作者的基本工資、補助工資、基礎工資及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標準提取的職工福利費。此外還包括社會保障費、助學金、社會統籌金等項目。另外,研究生所在學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的工資及提取的職工福利費也并入本項目核算。
工資及福利費=實際工資率×實際課時
其中:實際工資率=院系實際工資及福利費÷實際課時
工資及福利費之所以按課時分配,是因為一切教育費用的發生都與課時數有關,都可與課時數的多少聯系在一起,教學時數多意味著成本高,就應當多負擔教育費用。計算實際分配率時應先按班級別,統計出該班級的預計教學課時數,并與其他班級的預計教學課時數相加,求出總時數,然后再與工資及福利費總額相比,求出每學時應負擔的工資及福利費,最后將本班級的課時數乘以分配率即得本班級應負擔的工資及福利費。
(三)院系管理費用(教學管理費用) 指在研究生教育服務活動中,學院為管理和組織教育服務的正常工作所發生的管理費用。它是學院發生的全部研究生教育事業支出,扣除為研究生教育而發生的設備購置費、材料費、工資及福利費后的差額,具體包括:公務費、折舊費、修繕費、租賃費和其他支出等。
院系管理費用=實際分配率×實際課時
其中:實際分配率=院系實際管理費用÷實際課時
院系實際管理費用實際分配率參照實際工資率的計算方法計算。
(四)校部管理費用(行政管理費用) 指在研究生教育服務活動中,學校校部為管理組織教育服務的正常工作所發生的管理費用,具體包括:工資及福利費、公務費、折舊費、修繕費、租賃費,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它是校部發生的全部研究生教育事業支出扣除為研究生教育而發生的設備購置費后的差額。
校部管理費用=實際分配率×實際課時
其中:實際分配率=校部實際管理費用÷實際課時
校部管理費用實際分配率參照實際工資率的計算方法計算。
以上成本項目的第1項~3項之和為研究生的學院教育成本,第1項~4項之和為研究生的完全教育成本。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差異分析
通過一定的方法計算出研究生的單位成本(生均成本)后,就可將其與標準成本、歷史成本和可比成本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成本升降的原因,從而制定控制成本的相應措施。在進行分析比較的各成本中,標準成本是最重要的指標。
根據達到標準的難易程度和修訂標準的頻率,標準成本可分為基本標準成本、理想標準成本和正常標準成本。由于正常標準成本是根據現有的技術水平,以有效經營條件為基礎而確定的,它包括了在現有條件下難以避免的超額消耗,因此,其實現既非難也非易。當技術和管理條件有較大改變時,就應修改相應標準。
各成本項目的標準成本可按如下方法制定:材料標準成本,根據技術部門教學管理部門會同教研室、實驗室制定的各項材料消耗標準,分別乘各該材料的計劃單價求得,但為了簡化計算,只需列出主要材料單項標準成本;各項輔助材料只列出綜合標準成本;其他成本項目的標準成本,以年度成本計劃中的計劃標準為依據。
成本差異是指實際成本偏離標準成本的差額。按差異的性質可將成本差異分為有利差異和不利差異。有利差異即標準成本超過實際成本的差異,不利差異即有利差異即實際成本超過標準成本的差異。按成本項目可將成本差異分解為材料差異、人工差異和管理費用差異。管理費用差異又可分為教學管理費用差異和行政管理費用差異。每種管理費用差異按其與研究生規模的關系可分為變動費用差異和固定費用差異。按差異的內容可將成本差異分為“價差”和“量差”。
材料價格差異=Σ(實際價格×實際用量)-Σ(標準價格×實際用量)=Σ[(實際價格-標準價格)×實際用量]
材料用量差異=Σ(標準價格×實際用量)-Σ(標準價格×標準用量)=Σ[(標準價格)×(實際用量-標準用量)]
材料成本差異=Σ材料實際成本-Σ材料標準成本=材料價格差異+材料用量差異
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工資率×實際課時-標準工資率×實際課時=(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實際課時
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資率×實際課時-標準工資率×實際課時=(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實際課時
人工成本差異=實際人工成本-標準人工成本=人工工資率差異+人工效率差異
管理費用耗用差異=實際分配率×實際課時-標準分配率×實際課時=(實際分配率-標準分配率)×實際課時
管理費用效率差異=標準分配率×實際課時-標準分配率×標準課時=標準分配率×(實際課時-標準課時)
管理費用差異=實際管理費用-標準管理費用=管理費用耗用差異+管理費用效率差異
變動費用差異和固定費用差異的“價差”和“量差”可參照上述計算公式計算。
成本差異的形成,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有可控因素也有不可控因素。確認成本差異時要以成本是否為各院系及職能部門或個人所控制為基礎,如材料價格差異一般由采購部門負責,但如果是由于市場行情的突變等不可控因素而引起的材料價格差異,就不能由采購部門負責。同樣地,如果材料數量差異是由于采購部門購入質量低劣材料而造成的材料耗用超過標準,以及由于采購部門未能按經濟批量合理安排進貨批量,倉促購入價格偏高的材料,就不能由教學業務單位負責。另外,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某些課堂教學道具、實驗等需要多種材料按一定比例投入,材料的標準成本就應按計劃預定的比例制定,如果教學實踐中實際投入的材料比例與計劃預定的比例不一致而產生的材料價差或量差,則由教學業務單位負責。如在化學實驗中要觀察兩種物質的化學反應現象,一般情況下,這兩種物質是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只有這樣才能看到預定的化學現象,否則:有可能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有可能引起化學爆炸;有可能提高成本。同時,如果人工成本差異是由于國家或高校自身工資政策調整引起與研究生教育相關的教學、教輔人員的工資調整,也不應由研究生教育業務單位負責;由于高薪引進的人員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導致學科發展停滯不前,研究生專業素質沒有量和質的改變,應由教學單位與引進的職能部門以及被引進人員共同負責;由于教學改革而使人工成本節約,就應由研究生教學單位、管理部門共同負責修訂人工成本標準。
因為管理費用涉及的成本子項目較多,引起成本差異的原因較復雜,但只要以確認成本差異的責任基礎為宗旨,各種成本差異的責任也是能找到歸屬的。如管理費用中的租賃費屬于財務決策中的融資問題,成本責任應由財務部門負責,但在租賃決策中關于設備的技術性能、使用期限等專業的判斷就得由設備部門、教學業務部門負責。
————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制度》,財政出版社2001年版。
[2]靳希斌:《市場經濟大潮下的教育改革》,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美]杰羅爾德·L·齊默爾曼:《決策與控制會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王永海:《財務管理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