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同山西分所審計經理 王增民
山西省會計領軍人才二期班的學員們于2018年9月13日至9月15日在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完成了為期三天的本年度第四次集中培訓。根據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教學安排,本次培訓的內容是龐金偉老師講解的《貿易爭端背景下的企業納稅風險模型設計及管控》和沈振宇老師講解的《資本市場風險管理與資本動作》。兩位老師均以生動的案例為我們闡述了風險管控原理。
一、納稅風險管控
龐金偉老師研究稅收理論多年,不但對國內的稅收環境有深刻的理解,還對國際稅收環境及全球稅收歷史都有獨到的見解。在講解稅收風險時,還運用了融合性原則,從而使我們對“業財融稅”一體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首先是稅收的國際環境。目前全球都處于降稅的歷史時期,美國和加拿大先行發起貿易爭端,在國際上增加貿易關稅,在國內實施降低企業稅負,以期為本國的經濟增添活力。在當前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前提下,我們國家也需要降低稅負,以期與國際稅收平衡,促進國際稅收的一體化趨勢,實現國際合作和達到穩定本國經濟之目的。
其次是稅收的“大數據”時代。從前期的GAAP、WTO到現在的BEPS、CRS,均是朝向數據互享發展。尤其是目前大數據的應用,更是體現了數據共享。讓全球范圍內的“避稅港”越來越少,讓偷逃稅款的企業和人員無處藏身。在此之際,國際反避稅措施也日趨完善且力度不斷加強,目前已實施了稅收穿透原則,同時通過稅收優惠和政策導向降低稅負,讓企業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運行,也讓其將主要精力轉移到科技發展的軌道上來。
再次是稅收的管控方式。以票控稅一直是我國稅務管控的核心,那么如何將合同、發票與確認收入的款項回收實現“三流合一”,讓我們的財務符合稅收法律的相關規定,達到“業財稅”一體化,即從業務端來管控財務和稅務。這就要求財務人員必須清楚業務,必須拿到合同的確認權,從業務源頭來控制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財務共享平臺,實現決策的有用性與相關性。
第四是建立稅務管控指標體系。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建立一系列的稅務風險指標體系,運用因素分解法進行分析,并找出核心指標,形成關鍵風險指標體系。
在建立稅務風險指標體系時,一般需要建立三類指標體系:一類是所得稅稅收負擔率、主營業務稅收負擔率、所得稅貢獻率、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等指標;二類是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營業(管理、財務)費用變動率、成本費用率、所得稅貢獻變動率等相關指標,以揭示影響所得額的各類項目的變化情況動態分析;三類是存貨周轉率、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營業外收支增減額等相關指標,以考察除收入成本費用類之外的其他影響所得稅的因素情況。
全球實施的減稅策略是對資本的利好,但資本市場也是有風險的,那么資本市場的風險主要有那些呢?
二、資本市場風險管控
首先是監管的高壓態勢。根據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為目標,證監會召開了2018年工作會議,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日趨嚴格,依法全面從嚴監管以及穿透式監管將貫穿其中,對資本市場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對違法違規的處理也將成為常態。
其次是法律風險。一是信息披露違規,目前信息披露違規是風險的重災區,大部分企業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不及時,造成監管的多次問詢并公告,給資本市場留下不良印象。二是內部控制薄弱,內部控制健全是發現重大錯報的制度保障,而部分企業沒有很好的運用這個工具,造成信息披露不規范或存在重大遺漏,甚至財務報告信息的重大錯誤或造假。三是并購重組中的風險,并購重組中的最大風險是資產價格的合理性和對賭協議,并購中的商譽一定要合理,對賭協議一定要合法且賬務處理、列報正確。四是訴訟風險,目前也是上市公司股東集體訴訟的高發時期,企業一定要合法經營、減少差錯、及時披露,以防止股東訴訟公司的風險。
在目前強監管的形式下,企業應當做好的就是在各種法律、法規的框架范圍內規范運作,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運營質量,并爭取到政府的支持。同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取恰當的資本運作方案。
三天的課程學習雖然結束了,而對于我們則是對知識消化與運用的開始。讓我們在實務工作中識別風險、了解風險,并更好地進行管控風險,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披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