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和非居民的區別新《企業所得稅法》規范了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概念,居民企業承擔全面納稅義務,就其境內外全部所得納稅;非居民企業承擔有限納稅義務,一般只就其來源于我國境內的所得納稅。新稅法采用了“登記注冊地標準”和“實際管理機構地標準”相結合的辦法,對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作了明確界定,即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都將構成中國的居民企業。這一新變化對外資企業影響非常大。如果企業不想成為中國的居民企業,就不能像過去那樣僅在境外注冊即可,還必須確保不符合“實際管理控制地標準”。
安排好過渡期新稅法規定,對新稅法公布前已經批準設立,依照當時的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享受低稅率和定期減免稅優惠的老企業,給予過渡性照顧,即按現行稅法的規定享受15%和24%等低稅率優惠的老企業,按照國務院規定,可以在新稅法施行5年內享受低稅率過渡照顧,并在5年內逐步過渡到新的稅率;按現行稅法的規定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的老企業,新稅法施行后可以按現行稅法規定的優惠標準和期限繼續享受尚未享受完的優惠,但因沒有獲利而尚未享受優惠的企業,優惠期限從新稅法施行年度起計算。法律設置的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的特定地區(即經濟特區)內,以及國務院已規定執行上述地區特殊政策的地區(即上海浦東新區)內新設立的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過渡性優惠。
研究新的稅前扣除稅前扣除主要是指成本、費用的扣除。新稅法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與原稅法相比,取消或提高了成本費用的扣除標準。成本費用籌劃涉及面廣,要求比較復雜,企業需要準確把握稅法的規定,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才能順利實現成本費用的最大化扣除。
同時,按照以前內資企業所得稅有關法規的規定,內資企業以是否獨立核算來界定是否為獨立納稅人,一些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分支機構也需要獨立繳納企業所得稅。新稅法規定以公司法人為基本納稅單位,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機構不是獨立納稅人。企業把設立在各地的子公司改變成分公司,使其失去獨立納稅資格,就可以由總公司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這樣做的好處是:各分公司間的收入、成本費用可以相互彌補,實現均攤,避免出現各分公司稅負嚴重不均的現象。因為有的公司長期虧損,有的公司繳納了大量的企業所得稅,整個企業集團稅負居高不下,通過匯總納稅,使企業當期可扣除的成本費用大大增加,達到籌劃目的。
所得有個歸屬問題新稅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屆時,我國境內企業都將實行統一的企業所得稅稅率25%。一是對于銷售貨物、提供勞務等營業收入,實行新稅法后稅率提高的企業,可以創造條件提前確認收入,將利潤體現在2007年;實行新稅法后稅率降低的企業,可以創造條件延遲確認收入,將利潤體現在2008年。如某房地產企業現享受優惠稅率15%,實行新稅法后將執行25%的稅率。有一開發項目,原預計2008年1月才能竣工辦證交房,并確認銷售收入。如果能夠通過與施工單位協商,加快施工進度,趕在2007年12月底辦證交房,該房地產企業就能夠通過稅收籌劃少繳相當于利潤總額10%的所得稅。如果該房地產企業實行新稅法后稅率從33%降低到25%,則應該反向籌劃,將預計在2007年底辦證交房并確認收入的項目,推遲到2008年辦證交房并確認收入,同樣可以通過稅收籌劃少繳相當于利潤總額8%的所得稅。
對于轉讓財產收入、接受捐贈收入等其他收入,企業可以通過與受讓方、捐贈人協商,通過提前或延遲轉讓或接受的時點,來獲得稅收籌劃收益。
如甲企業實行新稅法后,稅率從33%降低到25%,現有一機器設備擬轉讓給乙企業,甲企業就可以與乙企業協商,將機器設備先租賃給乙企業,等到2008年再進行出售,將出售機器設備的收入推遲到2008年確認,通過稅收籌劃少繳相當于轉讓收益8%的所得稅。
二是在人工成本方面,實行新稅法后稅率提高的企業,可以將人工成本中的年終獎或年底雙薪延期,實行新稅法后稅率降低的企業可以提前發放年終獎或年底雙薪。
三是實行新稅法后,內資企業的人工成本可以像外資企業一樣全額在所得稅前扣除,對于那些人工成本超出計稅工資水平的內資企業也可以通過稅收籌劃,找到一個由于稅率變化少繳所得稅和不能稅前扣除多繳所得稅的平衡點。
四是在修理費用等非經常費用方面,實行新稅法后稅率提高的企業可以將不影響生產經營活動的非經常費用,如修理費用等推遲發生,實行新稅法后稅率降低的企業可以提前開展產生非經常費用的活動。
五是企業轉讓股權,債務重組、資產重組等活動產生的收益的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