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何雪鋒 張鑫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想要進行管理轉型升級,增強價值創造力,離不開企業內部審計的支持。內部審計在促進企業加強風險管理、改善內部控制、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內部審計職能的實現離不開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工具,這其中也包括管理會計。管理會計與內部審計互為基礎,相互聯系,可共同推動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改善經營效率。
管理會計是通過各類工具如:本量利、平衡記分卡、EVA、價值鏈管理等分析企業經營數據,起到優化決策、強化監督的作用。而內部審計是一種企業進行管理控制的有效的工具,可提高企業提供的財務信息的可信度,有效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同時可對組織內部濫用職權、非理性決策等起到抑制作用。內部審計與管理會計有著共同的目的: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改善經營管理、實現價值增值。二者會相互影響,一方面通過管理會計可分析評價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其中包含內部審計部門;而管理會計又是內部審計控制和監督的對象之一。另一方面,管理會計提供的數據又是企業進行內部審計的基礎;同時企業內部審計職能的發揮又離不開利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因此二者可落地為“連理枝”,協同作用提升企業價值。
“琴瑟和鳴”,實現全面風險管理
風險是企業確定戰略發展方向以及持續經營的重要因素。在進行風險管理時,內部審計可以收集整理內部資料為基礎,以風險為導向,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控制,提出建議。在此期間可應用管理會計工具比如風險矩陣模型,內部審計人員就可審識企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傷害的嚴重程度,進行綜合評估,同時可定性審視評價。具體表現為內部審計人員可利用穿行測試、跟蹤審計等方法對風險進行識別、判定、估計、評估,準確把握企業真實經營狀況,規避風險。
管理會計可促使其形成全過程、多維度的全面風險管理。如對于企業資金的預算管理,管理會計可以風險規避、價值創造為核心,充分考慮內外部環境和公司經營管理現狀,運用目標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確定期望利潤,編制以產品、部門為預算單元的“分條”預算,然后形成“條塊”結合的精細化預算管理。而管理會計基本職能的實現需要內部審計的支持,內部審計可以監督考察管理會計報告提供的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理性,評價企業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周轉效率是否提高,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降低企業風險,最終形成價值創造合力。
共同輔助企業進行價值鏈管理
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管理會計與內部審計都屬于企業價值增值中的支持性活動,共同輔助價值鏈管理。將管理會計的一系列工具如:全面預算、經濟增加值等嵌入企業價值鏈,可實現企業以價值增值為目的,戰略目標為導向,成本動因分析為根本,重塑價值鏈,進行價值鏈上下游企業與銷售渠道的重新選擇;同時以價值鏈上作業間的聯系為分析對象開展企業管理活動,如搜集、加工、存儲、提供與企業管理決策高度相關的信息,提高企業決策的質量。基于此,內部審計可對管理會計提供的財務信息進行再控制,推動企業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建設。如內部審計可對企業變更供應商、重塑價值鏈等進行審計監督,幫助企業發現并評價其中的重大薄弱環節并提出改進意見,規避經營風險,促使建立更完善的價值鏈,實現企業增值。
提高信息耦合度,“東鳴西應”實現企業增值
管理會計和內部審計的發展軌跡均是圍繞企業價值增值展開的,前者是“效率———效益———價值鏈優化”,后者是沿著“業務流程與系統優化———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公司效率和資金積累———未來價值創造”,最終目的均是實現價值創造。因此,提高管理會計與內部審計的信息耦合度,可促使二者相互協作增加企業價值。
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是內部審計依賴的根基。一方面管理會計自身可致力于企業增值,通過EVA經濟增加值可引導企業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向價值創造力強的產品及區域傾斜,將投入和回報結合;也可根據成本性態分類管理經營費用,對維持日常經營的費用實行責任制管理和標準制,對與產品營銷相關的廣告宣傳費、招待費等實行與產品業績掛鉤的管理模式,引導向貢獻大的產品、部門和個人傾斜。同時管理會計要考核內部審計部門是否實現降低成本、間接實現企業增值、為企業提供內部審計建議改善運營,這也需要使用到量化的考核數據,這些數據的提供都需要科學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可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致力于企業增值。如針對企業產品生產的業務流程與業務系統,內部審計可以采用評價指標體系,如結合平衡記分卡;針對企業治理、風險管理,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可結合全面預算管理、單位風險管理框架;針對公司效率、資本累積等,內部審計可使用本量利分析、作業成本法;針對企業未來價值的創造,內部審計可使用EVA經濟增加值模型。隨著經濟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應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審計和管理會計之間的耦合關系,使之共同協作。
管理會計與內部審計本為連理枝,應在全面風險管理、價值鏈管理、企業增值等各方面進行融合,形成增值型內部審計、價值創造型管理會計,實現“琴瑟和鳴”———促進經濟實體有效運營、提升管理水平、實現企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