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會工作處/李風琦
加強社會組織常態化管理是實現社會組織健康良性發展的重要保證。當前,省社科聯主管的社科類社會組織中,相當一部分社會組織存在無專職工作人員,管理人員流動性大、年齡結構老化,經費困難等情況。從而導致不少社會組織秘書處或工作人員不知道社會組織常態化管理應管哪些方面,應該如何有效地管理,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就此,筆者根據多年工作實際與經驗,認為社會組織常態化管理主要是抓黨建、抓管理、抓學術、抓服務等四大方面。
一、抓黨建,以黨建統領社會組織發展全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因此,社會組織黨支部要加強學會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統領社會組織發展全局。具體來說,一是認真貫徹上級黨組織的相關精神和完成好工作任務。社科類社會組織黨支部的上級黨組織主要是省社科聯社會組織行業黨委和其掛靠單位黨委。每年,省社科聯社會組織行業黨委會從學習實踐、評估考核、黨建活動、黨員發展等方面對各黨支部做出要求,社會組織黨支部按要求認真做好即可。另一方面,有的掛靠單位黨委將社會組織黨支部納入其行業或機關內部黨建考核體系,注重三會一課等制度建設。社會組織黨支部只要按掛靠單位黨委要求做好就很有成效。二是加強黨支部對社會組織領導。可通過規定社會組織領導中的黨員兼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把關社會組織學術活動的主題、黨支部對社會組織重大事項前置審批、黨支部對社會組織QQ工作群與微信群等公共交流平臺意識形態領域的監管等方式體現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三是探索社會組織黨建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力爭做到黨建與業務“兩不誤,兩促進”。如,有的社會組織在理事會召開期間開支部會議,實時有效促進黨建與業務的結合;有的社會組織將活動主題與黨建要求結合起來;有的社會組織黨支部積極與會員單位的黨支部加強聯系,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有的社會組織黨支部積極發展黨員,努力將業務骨干培養成黨員,或是將黨員培養成業務主干(雙培工程)。
二、抓管理,以管理增強社會組織發展活力
社會組織應通過加強組織管理,實現規范化常態化運作,不斷激發內部活力,確保健康良性發展。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程序化規范化管理。古語云: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因此,社會組織應在章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項具體管理制度,防止工作的隨意性和不規范性。比如,可建立會長辦公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學習制度、課題管理制度等。以制度管人管事,減少組織內部矛盾,能最大限度的凝聚社會組織會員的力量;二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即時性互動性管理。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作用越來越突顯。首先要做好會員的信息管理工作。當前,不少社會組織根本沒有會員名冊,對會員的基本信息不了解。將正式的學術性組織弱化成興趣沙龍,這樣就失去了原有功能。因此,社會組織秘書處應加強會員基本信息的管理和更新工作,這樣既方便服務會員,又方便有效組織學會的力量開展相關工作。另一方面,隨著移動網絡的興起,很多社會組織開通了QQ群、微信群、微博或公眾號,社會組織工作人員必須加強這些網絡平臺的監管,對成員的加入嚴把關,最好是實名制,對交流的信息及時關注,進行有效地引導,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三是加強活動質量建設,實現內涵式精品式管理。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是社會組織實現自己目標與價值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特別重視活動的質量與成效。具體來說,要做好活動前期的準備工作,合理規劃相關流程;實時管理活動進程,及時有效解決偶然性發生的問題;注重活動內容的質量和前瞻性、理論重要性與實踐可行性;活動結束后及時總結成績、存在的問題,以及宣傳推介工作。
三、抓學術,以學術提升社會組織發展質量
開展學術研究和促進學術事業進步是社科類社會組織繁榮發展的基礎。因此,社會組織應以十二分的熱情去重點抓好學術事業。具體來說,一是抓好學術年會,促進學術交流。社會組織理事會每年應根據本行業或學科發展實際,結合我省發展大局提出年會研討主題,面向全體會員進行征文活動。論文收集后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征文評審,表彰優秀論文,開展學術年會。在學術年會召開期間不能只是簡單地交流或宣講形式,建議可進行思辨研討會、爭鋒形式的沙龍活動等,通過思想交鋒、觀點碰撞、求同存異,提升學術活躍度,激發會員的興趣點。從而最大化地實現學術年會的作用與價值。二是抓好實踐調研,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事會可根據會員的研究領域的不同,專設一些專業委員會,組織精干力量,開展實踐調研工作。在成立實踐調研小組時,建議綜合考慮老中青年齡結構,以及專業方向的合理搭配,從而有利于在學科人才發展上實現傳幫帶、在研究視野上做到寬廣平,不斷推出有力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調研成果,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在這方面,我省在從事決策咨詢、農村金融、生產力研究等方面的社會組織做得比較成功,每年都有份量比較大的成果出臺,不少成果得到省領導的批示肯定。三是抓好課題研究,促進行業或學科發展。社會組織可根據本行業發展或掛靠單位需要,面向全體會員單位或會員開展課題申報、成果評審等工作。這既有利于激發會員單位開展學術研究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提高會員單位的學術研究能力,特別是對于基層從事實務工作的人員來說,更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和價值。如,會計類相關的社會組織,很多基層單位工作人員和企業財務人員通過參加社會組織的課題研究提升了理論水平,加強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社會組織的課題研究工作,可以提升很多年輕會員的研究能力,可為他們今后申報省級或國家級社科基金課題不斷積累經驗和夯實學科基礎。
四、抓服務,以服務凝聚社會組織發展合力
社會組織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要切實將社會組織辦成廣大會員的“娘家”。一是提供信息服務。社科類社會組織要利用好自己主辦的會刊、網站、公眾號,或是QQ群、微信群等載體,經常發布會員所關心的信息資料,學科或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等,從而使廣大會員能及時了解到本學科最新前沿的發展現狀,或是本行業的最新精神等。這樣就為廣大會員提供了一扇窗口,大家覺得很有益處,就會在不自覺中增強了社會組織的凝聚力。二是提供平臺服務。社科類社會組織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相關優勢,積極為廣大會員提供平臺服務。可以組織廣大會員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學術沙龍、社科普及活動等;可以組織廣大會員積極參加業務主管單位、掛靠單位的相關學術性活動,如省社科聯的社科界學術年會、湖湘大學堂、社科普及周活動等。通過這些平臺,社會組織為廣大會員提供了多個平臺,有利會員們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對提升會員的學術能力和實踐水平大有裨益,也能更進一步提升社會組織的凝聚力。
總之,社會組織就這四個方面常抓不懈,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