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調整和變化,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和落實,不僅從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為解決區域發展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還將成為中國新時期經濟轉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引擎。
中國企業是順利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官
“一帶一路”建設為發掘中國與相關國家的歷史淵源提供了新的依據,喚起了世界各國對中國形象的記憶和共鳴。從歷史上看,古絲綢之路綿亙東西,最初由商業貿易驅動而形成,具有鮮明的經濟特色。隨著政治、宗教、文化等元素的融合發展,逐漸成為維護區域之間經濟互利、政治互信的重要紐帶。古絲綢之路以經濟為先導、以商貿為橋梁,發展睦鄰友好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深刻影響了當時的世界格局。
當前,中國與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家之間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值得期待和憧憬。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實施落實,中國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不僅需要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多方合作,更要充分利用經貿往來的先導作用,使中國企業成為“一帶一路”上的先行官。
2015年初,中建XX集團下屬中建XX集團新宇科技公司簽署了烏茲別克斯坦橡膠廠項目的合作協議。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簽發了總統令,授予中建XX集團新宇科技公司項目總承包商資質。該項目是該國政府的重點工程,建成后可年產360萬條輪胎。此項目成功簽約是中建XX集團在中亞市場的重大突破,對于中建XX集團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支持周邊互聯互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各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既有助于深化國際合作,優勢互補,取長補短,促進區域繁榮發展;也有助于增進溝通交流,加強信任,減少摩擦,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中國企業應當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政府引導下充分發揮走出去的主體作用,努力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官。
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過去10多年,中國企業走出去取得了輝煌成就,今天更需要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高價值的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企業必須變得更具戰略性、競爭力和效率,“一帶一路”將成為新一輪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指南針,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是不斷做大海外市場。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資源、先進的技術水平、成熟的管理經驗,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能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人口近50億,經濟總量約39萬億美元,蘊含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一帶一路”的提出,恰逢其時。今天,中國企業有能力幫助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道路、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并推動汽車、高鐵、鋼鐵、電力等產業的發展,擴大中國企業海外業務收入比重,更好地順應企業走出去和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二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國內,要素成本上升、市場供需變化使部分產業失去了價格競爭力,但在要素成本低、市場需求大的其他國家,這些產業可以得到合理估值,重現生機。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展,中國企業在研發、技術、品牌上將進行新的投入,引導國內產業轉型和再升級,為企業帶來新的機遇。
三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產業戰略選擇、經濟技術路徑、區域間合作方式等。在克服“水土不服”、適應不同國家和區域環境的同時,中國企業通過學習借鑒海外成功企業的經驗,推動企業發展模式、產業戰略、技術路徑、商業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其間的每個改革和創新都蘊涵著無限的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但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有強烈的風險防范意識,未雨綢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制度存在巨大差異,中國企業走出去時必須高度重視防范風險,提高海外投資利益的保障能力,實現與當地社會、文化、法治的良性融合。
一是從海外投資環境看,中國企業與西方跨國公司相比有明顯的“后發劣勢”,大部分只能到投資環境差、風險高的國家和行業去尋找機會,有的市場看似空間巨大,實則有效需求不足,盲目進入將帶來高風險。
二是從企業管理能力看,我國海外投資起步較晚,企業不熟悉國際市場、缺乏海外投資經驗,以及會計、律師、咨詢等中介機構發展程度低、風險評估能力弱等問題比較突出。海外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復雜多變,語言文化、商業規則、法律體系、行業標準等與國內截然不同,對企業的適應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從協調支持機制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還面臨著信息不對稱、資源碎片化、惡性競爭等問題,既不利于力量整合統籌,也容易造成資源重復浪費。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環境并不完善,對中國企業的金融支持有限。
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走出去的落腳點
中國企業要有勇氣抓住當前“一帶一路”的重大歷史機遇,更要有能力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
一是要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市場發展趨勢。從需求端來看,企業要迎合海外市場需求,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參與大眾化的競爭。從供給側來看,企業更要引領市場潮流,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提供更超前的產品、服務和技術,特別是具有創造新需求的能力,這一點對于中國企業更為重要。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中國企業要緊密結合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意識地將發展方式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將產品服務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真正發揮出引領市場、創造需求的作用。
中建XX集團作為國內貿易和文化的領軍企業之一,多年來與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各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代理銷售奔馳、法拉利、紅酒等高端消費品,并與國外演出團體、影視制作公司、藝術收藏機構開展業務合作,引進海外優秀音樂劇、歌劇、藝術品資源,引領全球市場潮流,促進經貿文化往來。
二是要結合開發性金融資源,加強產融深度合作。去年以來,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以開發性金融的創新方式,為“一帶一路”建設規劃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中國企業應當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先導和引領作用,結合開發性金融特點設計企業經營模式,共同打造產融結合的海外投資運營平臺。
2011年,中建XX集團新宇科技公司以賣方信貸模式承攬了贊比亞盧薩卡約50公里的城市道路工程。該項目2015年10月正式交付業主,獲得盧薩卡城市委員會的高度評價。目前,工程款已經全部收到。這就是利用開發性金融——賣方信貸的一次實踐。中國企業要充分發揮產融結合的優勢,用好、用活、用足金融資源,創新金融對海外發展的支撐體系,以金融的力量長期穩定地驅動國際化發展。
三是要結合國際化經營運作,促進企業管理提升。面對“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政治社會環境的顯著差異,企業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實現規范化管理和運營,促進企業管理提升。在國際化經營中,企業要深入研究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背景,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適應海外發展需要和國際競爭環境。
2015年以來,中建XX集團新宇地產走出國門,布局海外,先后在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以及英國倫敦等核心城市投資了多個房地產項目,并已成功實現銷售收入。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中建XX集團新宇地產因地制宜,加強合作,搭建了本土化的人才隊伍和管理制度。
四是要結合古絲路文化傳承,突出世界公民責任。自古以來,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中國企業要繼承古絲綢之路的文化傳統,促進歐洲、亞洲、非洲等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共同發展,形成文化命運共同體。2015年以來,中建XX集團下屬中建XX集團新宇劇院公司加快推進與英國大使劇院集團、法國巴黎歌劇院、美國林肯中心等國外著名劇院院線的戰略合作,推廣引進國內外優秀劇目,探索培育共享型、出口型文化,積極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共同發展。
同時,中國企業要結合古絲路文化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意識去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民生工程,樹立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企業形象,提升中國軟實力和影響力。中建XX集團下屬科技公司承擔聯合國、世界銀行“點亮非洲”的扶貧計劃,在非洲18個國家完成了涉及醫院、光伏電站、廣播發射臺站、太陽能照明等民生項目的建設,惠及10萬民眾,取得良好社會效益,有力提升了中國企業的世界公民形象。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順應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外交格局的新變化。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應當廣泛探討國際經濟合作機會,加強同各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的交流互動,為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做出新的貢獻。(執筆:丁衛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