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群力 鄭建華
數字經濟時代下,信息技術和實時經濟的迅猛發展,大數據的運用,為內部審計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內部審計必須以審計技術創新帶動內部審計理念、組織模式、管理流程和審計能力的全面升級。
一、認清形勢,以創新理念引領內部審計新發展
面對技術的快速發展、業務的快速變化、數據的互聯互通,內部審計必須轉變理念,以大數據審計思維引領內部審計的轉型升級。
(一)樹立全量審計思維。抽樣分析是信息缺乏時代和信息流通受限制時代的產物,大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使審計范圍不再受制于隨機抽樣的樣本,一切事物都可量化,變為數據,成為合理決策的有力武器。樹立全量數據思維,從“抽樣審計”向“全量審計”轉變,通過對全量數據的綜合分析和風險識別,挖掘風險特征和趨勢,可以協助選擇審計對象和確定審計重點。在對數據的全面掌握、充分挖掘和技術運用的基礎上,安排項目計劃和實施現場審計,將會極大地改變現有審計作業模式,彌補很多因手段落后而不能審、審不了的缺陷,大幅提升審計效能。
(二)樹立持續審計思維。持續在線系統可以通過內置審計模塊、控制層和審計數據倉庫來實現數據的在線獲取、審計的自動處理和結果的在線反饋,突出了審計的實時性與持續性。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使持續審計成為可能,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借助數據挖掘等方法,可以實時遠程進行審計并導出結果。樹立持續審計思維,從“時點審”向“持續審”轉變,逐步將審計關口前移,運用數據分析工具和高度自動化的審計程序,對被審計對象進行風險識別、持續跟蹤和實時監測等,連續分析和比較取得的數據和具體標準之間的差異,增加了發現重大錯誤、遺漏和舞弊的可能性,可以動態掌握被審計單位(對象)的運營狀況、內控情況和風險態勢等,從“現場+人工”向“非現場+智能化”轉變,有效識別、預測判斷重大風險和經營問題,實現事前預防、事中控制。
(三)樹立風險導向審計思維。風險導向審計是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環境、經營行為和風險狀況的全面考量。樹立風險導向審計思維,從識別“單業務條線風險”向“全面識別關聯風險”轉變,以風險為導向引導項目的方案設計和程序執行,掌握風險動態、開展線上分析、形成審計思路,可以快速發現審計疑點,準確定位風險,準確預測業務發展的趨勢和風險演化的方向,實現從發現風險向預測風險擴展,審計建議將更具實用性和前瞻性,能做到風險識別在前、風險控制在前,從而更好地促進業務經營穩健發展。
二、革新流程,建立健全大數據審計工作新機制
建立健全聯網審計制度和大數據審計工作機制,打造數據先行、數據分析與現場核查相結合的的現代審計新模式,是適應數字經濟下的新形勢,釋放審計新動能的重要法寶。
(一)建章立制,構建大數據審計工作機制。大數據審計離不開完整、真實和有效的電子數據。要明確規定被審計單位提供完整、準確、真實電子數據的義務,要建立健全大數據采集制度,及時根據審計工作需要,采集被審計對象提供的相關電子數據信息和必要的技術文檔;要明確規定在確保數據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被審計單位要協助開展聯網審計,為現場審計工作提供開展電子數據分析的工作環境等。要明確電子證據的合法效力,使審計結果更合法、真實及有效。
(二)防范風險,建立大數據審計保密機制。大數據是把雙刃劍。商業銀行大數據包含客戶和內部諸多的敏感信息,一旦發生泄密事件,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要建立數據授權模式,通過授予不同審計人員的數據查詢分析、存取使用等權限,有效防范數據信息的泄露。要加強數據傳輸存儲使用過程的保密管理,使數據在滿足審計需要的同時,嚴格控制在指定權限范圍內。
(三)革新流程,建立大數據分析運用機制。數據審計的價值體現在對海量數據的分析應用上。要在做好海量數據的采集、轉化和清理分析工作的基礎上,做好審前分析,通過對大量原始數據的挖掘,尋找數據特征,構建審計模型,為審計實施方案的制定和數據的深入剖析奠定根基;要規范數據分析內容和重點,通過與現場核查相結合,對資金流、現金流和大額異常交易進行分析,以鎖定審計重點和疑點為方向,發現疑點,深挖嚴查;要從海量數據中快速有效地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和特點,運用關聯、比對、篩選、模型分析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加工”,挖掘事實真相,實現數據“增值”。
三、抓住機遇,充分運用大數據審計技術新工具
為了適應大數據審計需要,我們必須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審計信息化建設,用技術創新驅動審計發展,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及時發現問題、精準判斷評價、即時做出反應的能力。
(一)“建好”審計信息系統。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審計信息系統建設,是應對數字經濟時代挑戰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必由之路。要全力推進審計信息系統建設,著力解決“靠什么審計”問題;要全面建設和豐富大數據集市,構建完整的審計資源管理平臺,形成包括數據管理中心、數據分析平臺和審計信息管理等功能平臺;要加快數據采集,探索建立從業務系統和外部共享數據中長期取數機制,讓海量數據真正“動”起來,為深化業務協同、數據共享和綜合分析運用提供“利器”保障;要開展數據集市、關鍵風險指標設計與審計模型體系的建設工作,從業務層面、內控角度加大審計模塊集群應用的開發力度,加大數據挖掘技術在審計項目、風險預警領域的應用;要以建設數據分析平臺為核心,提高審計模型精準度和覆蓋面,確保審計系統對現場審計的技術支撐,通過“非現場+智能化”平臺,實現對重大風險的預警和判斷,有效指導審計計劃編制、審計重點確定和審計資源分配,通過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標準化的審計流程,實現審計工作的集中管控、審計資源的高度共享。
(二)“聯好”審計作業平臺。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大非現場分析技術在審計項目、持續審計和風險預警“三大領域”的應用,是加強對審計現場業務指導和開展持續審計監督的有效手段。要推進審計信息系統的網絡互聯,全面推廣“非現場+智能化”的審計管理平臺和移動式在線聯網審計,實現對審計項目的統一管理和實時監控,實現非現場與審計現場之間信息共享,以達到“遠程排查,精確審計”的目標。要探索開展持續審計監督,通過快速獲取數據、動態分析和發掘異常,動態、靈活地實施持續審計、風險評估、實時分析、審計發現跟蹤等活動,及時掌握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變化態勢等整體情況,有效識別和分析業務經營、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化解單個審計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的矛盾,達到“精確制導、準確檢查、有效監督”的目標。
(三)“用好”審計系統工具。推動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是提升審計監督能力的重要途徑。要有效破解審計部門人少事多的矛盾,做深做透審計項目,必須增強在信息化環境下查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要通過歸集數據、分析數據、查找疑點、綜合提煉等數字化審計技術,推動現場審計由“大海撈針”向“重點撒網”轉變,提高審計的精準度和時效性;要發揮非現場數據分析優勢,充分運用風險評估方法,合理利用審計模型、數據挖掘技術等,評價內部控制情況、識別業務經營風險、分析內控薄弱環節、發現違規問題線索,提升風險信息的獲取和識別能力。如對客戶各種碎片化信息進行數據獲取和整理,為客戶進行“立體畫像”,結合客戶行為分析,判斷哪些客戶違約的可能性大,哪些特征的客戶風險大等,提高風險的可審性和管理力度;要全力組建好一支數據分析團隊,實現快速構建數據模型實施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以審計方法、模式的創新,推動運用信息化技術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等審計能力的持續提升。如按業務專長分財會、信貸、國業和資金業務等組,組織定期開展數據分析,按照審計要求開展專題分析和針對重大風險開展持續監測等,并及時向單位領導和風險部門提交專題分析報告、重大風險預警報告等,為領導決策、風險管理和審計管理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浙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