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進入轉型階段,為了適應轉型期社會經濟環境,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我國正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本次小組討論中同學們結合《政府購買服務理論與實踐》、《組織行為學》等課程,從政府購買服務出發對政府預算執行與績效評價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討論。
一、政府績效評價的意義
績效是組織或個人為達到目標而采取的行動的效果。因此績效評價是指利用一定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對政府部門為發揮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完成情況,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計劃預算的執行效果進行的整體性評價。績效評價也是組織按照之前確定的標準和評價方式,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按照評價的標準對所要評價對象的工作能力、工作成就做出考核和評價。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何以用有限的預算資源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是解決不斷增長的行政事業單位運轉與財政保障矛盾的有力武器。在預算管理中運用績效評價,建立關注公共資源產出效果,將產出效果與部門責任掛鉤體制,不僅可以提高預算管理水平,還能提高預算資金的使用效果,也是將我國公共財政管理和預算管理從傳統的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預算資金管理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二、政府現階段績效考評的現狀
(一)政府績效考評的指標
目前財政支出效益的考核范圍可以將績效評價指標分為宏觀指標和微觀指標。其中宏觀指標是考核財政支出對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引導和增加作用,宏觀效益一般用邊際指標和彈性指標,邊際指標是用財政支出在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份額里占據的比重,彈性指標是財政支出增長率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比值。微觀指標是指用具體的完成情況與財政支出的比率來衡量財政支出的效果,微觀效益指標是專業化的支出項目與該項目支出的資金額的比率。經過討論我們認為,利用支出項目效益作為指標一定要做到全面,既要對不同領域的特點進行反映,還要數據的收集與核算較為方便,不能為了提高數字指標而忽視項目整體發展。下圖為預算執行績效評價指標表,主要包括預算收入組織績效、預算支出控制績效、預算調整績效。
績效目標
評價對象
評價內容
評價指標
計算方法
預算執行績效
預算收入組織績效
收入規模
收入預算完成率
執行收入/預算總收入
收入結構
中財撥款預算完成率
中財撥款預算執行數/預算總收入
其他收入預算完成率
其他收入預算執行數/預算總收入
預算支出控制績效
支出規模
支出預算完成率
執行支出/預算總支出
支出結構
基本支出預算完成率
基本支出執行數/預算總支出
項目支出預算完成率
項目支出執行數/預算總支出
預算調整績效
收入調整
收入預算調整率
預算收入調整數/預算收入
支出調整
支出預算調整率
預算支出調整數/預算支出
(二)政府支出績效評價的特點
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特殊性,與企業績效評價只評價經濟效益不同的是,政府績效評價是對政府功能的實現程度和為實現政府功能耗費的資源與成本。政府支出績效評價主要是對財政活動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做出評價。所以政府支出績效評價經濟效益只是其一,更多是要對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做出評價。
三、國外政府績效評價方法
首先,發達國家在長期的財政管理中,摸索出一套針對不同效益形式的支出項目的績效分析與提高辦法,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對于產生經濟效益的支出項目采用“成本-效益”分析辦法;對于產生社會效益并且產品無法流入市場的支出項目采用“最低費用選擇法”;對于同時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經濟效益不能準確計量而產品可以流入市場的支出項目采用“公共勞務收費法”。在上述三種常用的評價方法中,“成本-效益”是被運用最多的評價方法。因為經濟效益不僅能體現預算執行水平的進展情況,還能為其他支出項目提供一定的參考。
其次,績效評價體系一般可劃分為四個層次:項目評價、單位評價、部門評價與綜合評價。對于項目評價應該將定量評價與問卷調查、專家判斷等方式結合起來進行績效評價;項目評價在分析與項目運行相關的效益比值時,還需注重對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一定標準獲得社會意見。單位評價是通過與其他單位經濟效益的橫向比較,用某一地區或全國的經濟效益作為對比標準,然后和資金支出單位的實際經濟、技術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該單位的經濟效益和運行效果。部門評價是將部門的評價標準統一化,主要是對宏觀指標的評價,特別是部門行政效率和部門計劃的完成情況。綜合評價是對財政支出的整體進行全面評價,綜合了整個部門效益,通過比率分析和比較分析為政府決策和社會監督提供基數據支持。這四個層次層層遞進,兼顧了宏觀判斷與微觀分析,整體構成了績效評價層次體系。
四、加強我國政府績效評價的辦法
(一)加快預算改革的步伐
績效評價水平取決于預算管理水平,預算管理水平低,績效評價水平高也無法真正提高預算執行管理的水平,只有預算管理水平的提高,績效評價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和價值。而且我國傳統的預算管理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現在的經濟發展,急需建立一個以部門預算為核心,總預算、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為框架的新預算體系,新預算體系必須要具有科學性、集中性和透明性等優點。同時,績效評價也為部門預算的改革提供著依據,可以將績效評價與部門預算平衡聯系到一起,根據之前的績效評價結果可以確定現在的預算管理水平。為了保證預算的科學、公平,可以在預算中加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二)通過立法的方式為績效評價體系提供保障
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他們的績效考評制度能夠在財政管理中發揮出極大的作用,都離不開通過立法的形式對績效考評形成了制度和規范,將績效考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可以使得績效考評在財政管理中成為固定的程序和方法,而對績效考評做出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可以使得各單位、各部門和各地區都相互可比,更利于績效考評的發揮。1989年新西蘭就通過了《公共財政法》,內容有一條是明確規定了要對支出績效進行說明,而美國也在1993年通過了類似的法案,這也是導致新西蘭和美國直到現在依然很發達的原因之一。反觀我國雖然對績效評價越來越重視,但是始終沒有通過立法的形式將績效考核制度確立下來,績效評價缺乏法律上的依據。
(三)落實支出績效責任制
傳統的分析考核預算執行情況基本上都是對預算執行的完成情況和合理性、合法性進行分析考核;而績效評價更多的是關注預算執行的質量和效益與支出的比率是否科學合理。而注重質量就必須落實績效責任制,對評價結果的約束力和權威性進行強化,并加強對有關人員的監督,例如在干部的選拔和任用中使用績效評價,增強相關責任人認真負責的對預算執行開展工作。真正發揮出績效評價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預算管理的積極作用。雖然目前我國的財政收入在不斷的增加,但是財政支出也在不斷的增加,財政壓力越來越大,所以為了提高財政支出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果,需要在預算管理中將績效評價作為預算決策的依據。最后,應該加強政府公共部門對效益的重視,為了提高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的做好預算執行的工作,讓財政支出的每一分錢都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更好的為納稅人和人們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更好的公共服務,真正做到“人民的公仆”。
五、結論
為了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益和預算執行的情況,必須要引入績效評價制度,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規定績效評價方法、績效評價指標和績效評價標準,建立一個完善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不斷深化財政預算改革和提高財政支出的資金利用率,為全面改革深化、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