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經濟的培育發展涉及系列領域、復雜環節和眾多層次,是個系統工程和長期艱巨任務,需要多方位考量、探索有效路徑。
一、深化供給側改革培育發展新經濟的具體思路
一是完善技術創新生態,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為什么現在很難提高創新能力?就是因為創新的生態沒有形成。二是構建科學的政策機制,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避免落入政府大包大攬、急功近利的強選擇性產業政策的窠臼。政府要做的是培養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生態演變出創新。三是加強制度創新和人力資本培育,加大“云網端”基礎設施投資。既要深化教育、科技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倡工匠精神,也要加快推進大數據、云技術等互聯網信息基礎建設。四是加快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制造的發展。一方面需要產業融合,另一方面我們跟德國的國情不一樣,關鍵是找出自己智能制造的路子。德國的工業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跟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是不完全一樣的。企業的內部生產組織非常關鍵,可以借鑒日本的“母工廠”的經驗,研發、設計、工藝、管理效率的提升需要集成的組織來完成,由現代核心工廠來復制“母工廠”的做法。
二、調整優化產業發展政策
調整優化產業政策是發展新經濟、建立創新驅動的政策牛鼻子。當前我國經濟已由傳統的追趕與模仿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傳統的產業政策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的桎梏,產業政策應邁向競爭和創新的政策。從資源配置上,與傳統產業政策強調政府替代市場的方式不同,競爭和創新政策更強調要完善產權、完善市場本身,讓市場形成良性競爭,特別是要破除各種保護措施和準入限制。從作用的對象和范圍上來講,傳統的產業政策更多是選擇性的,競爭和創新政策走是普遍性政策。對于創新和競爭政策來講,重視的是未來有前景的企業,代表的有百度、阿里、騰訊,這些企業的未來在哪,還難以發現,應交由市場發現,產業政策應轉向鼓勵競爭和創新的競爭性產業政策。
三、激活支撐新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
加快發展新經濟,關鍵要高度重視三方面因素。一是人的因素,二是體制的因素,三是政策的因素。
第一,始終以促進“人才解放”、保障“人才流動”為新經濟發展筑牢人才根基。“得人者興,失人者崩。”當前階段人的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新經濟的發展、新動能的培育更是須臾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要繼續以促進“人才解放”、保障“人才流動”為核心,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改革,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一切限制,切實解決科技人員離崗離職創業、社保轉移接續、知識產權保護、科研成果轉化中的個人收益等突出問題,著力降低就業創業門檻,維護有利于創業創新的良好環境,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創造空間。
第二,構建有利于各種生產要素向新經濟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關鍵是要形成有利于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讓人才、技術、資金、創意、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能夠自由充分地流向新經濟領域。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引導滯留在僵尸企業中的要素進入新經濟,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寬松便利的市場環境。繼續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商事制度改革,真正為企業登記注冊、生產經營、投資融資等提供便利,真正打破形形色色的“玻璃門”“彈簧門”,進一步降低新經濟發展成本,進一步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讓大量社會資源涌入新經濟領域。
第三,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加快新經濟發展打造理想平臺。通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創業與創新的聯動,有助于技術創新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新要素集聚城市“雙創”成果正在呈指數增長,全球創業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創業指數為79%,遠高于全球51%和亞洲64%的平均水平。要繼續搭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客等多方協同的“雙創”平臺,創新生產經營模式,促進分享經濟成長,積極調動民間資本、民營企業的積極性,使創新“基因”更加廣泛地植入各行各業。要持續推進“眾創”“眾籌”“眾扶”等新型創業創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支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千萬科技人員創新的智力活力,以活躍的創新創造活動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為新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