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煤炭行情看漲,在這個冬意漸濃的時節,煤炭行業迎來復蘇的跡象。與此同時,煤炭行業成本管理也迎來一個全新契機。
日前,財政部發布《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煤炭行業》(下稱《煤炭行業成本核算制度》),這是財政部自2013年頒布《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之后,發布的第三個行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
業內人士對此表示,《煤炭行業成本核算制度》對煤炭行業規范產品成本核算以及提升產品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為行業對標提供重要依據
“《煤炭行業成本核算制度》為煤炭企業之間成本對標提供了重要依據。新制度緊貼煤炭企業生產實際,從梳理煤炭企業生產工藝流程出發,對有關概念進行界定,解決了核算口徑的一致性問題,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公司總會計師蔣占華說。
煤炭行業通過應用成本對標管理,可以深入挖掘成本潛力,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尤其是在近幾年,國內各大煤炭企業相繼進入了產能過剩、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煤炭市場供需失衡,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煤價持續下滑,煤炭企業虧損面和虧損額度逐步擴大。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教授張俊芝告訴記者,在這種情況下,煤炭行業積極探索應用各種成本管理工具方法,力圖扭虧脫困。但由于煤炭企業間成本項目的劃分標準不統一,煤炭成本橫向可比性不強,嚴重影響了成本對標的效果,導致不能完全反映煤炭企業間的成本管理水平差距。
例如,在規范煤炭行業產品成本核算之前,說起產品成本,有的指原煤成本,有的指洗選煤成本,口徑不一致,成本和成本之間缺乏可比性。
《煤炭行業成本核算制度》明確了成本核算對象就是原煤和洗選煤,同時明確了煤炭產品以“品種法”為成本計算方法,細化了產品品種,將洗選煤又分為精煤、中煤、煤泥、煤矸石等。而且對實際生產成本采用價格系數法等在各種煤炭產品品種之間分配的具體方法進行了規定。
“這不僅使煤炭企業的產品成本核算有章可循,更使得不同煤炭企業的成本核算信息可比性大大提高,有利于煤炭行業的成本管理與控制,能夠促進行業成本對標的深入應用,提升對標管理的成效。”張俊芝說。
促進成本管理合理化精確化
《煤炭行業成本核算制度》不僅對《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中的成本要素劃分從總體上進行繼承,更結合了煤炭企業的行業特點和成本核算需要。
張俊芝認為,這樣的制度安排就解決了長期以來生產車間(部門)發生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未在煤炭成本中進行核算的問題。
此前,煤炭行業的采掘設備由于生產強度大、環境差,導致維護修理費用占比大。同時,設備維護修理也是保障煤炭正常生產的必要環節,如果與其他工業制造企業一樣,將修理費全部計入期間費用,不能反映煤炭產品的真實成本。
同時,《煤炭行業成本核算制度》在產品成本費用要素“折耗及攤銷”中,明確了該要素是指予以資本化的礦區權益成本、煤炭勘探成本、煤炭開發成本和棄置義務成本等可分攤至煤炭產品成本。
這就解決了長期以來煤炭成本范圍過窄,沒有反映資源成本、關閉破產資金、轉產資金和新井建設資金成本問題,不僅提高煤炭成本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而且有利于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張俊芝表示,新制度首次將煤炭開采、補償成本及棄置義務成本納入成本核算范圍。“這實際上也是通過會計手段來協調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調整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人力資源開發等之間的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張俊芝說。
另外,《煤炭行業成本核算制度》在附錄中專門對煤炭產品生產流程進行了詳細描述,這受到業界的肯定。
中國煤炭能源集團公司財務處副總經理雷東升說,附錄內容使成本核算人員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煤炭產品生產流程,有利于產品成本歸集、分配和 結轉的準確和及時,同時也可以讓業務部門了解成本,讓管理更精細化。
蔣占華表示,《煤炭行業成本核算制度》體現了業財融合的思想,在細節設計上結合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兩方面的目標,為企業高效率地開展會計核算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成本管理是企業永恒的話題
最近,煤炭行業復蘇、煤炭產品價格反彈的消息占領財經消息重要位置。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證實,煤炭企業形勢轉好。
“最近煤炭企業形勢轉好,主要得益于‘去產能’帶來的煤炭價格恢復性增長。但是,從長期來看,煤炭行業仍然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雷東升說。
據專業人士分析,與前幾年相比,近期煤炭價格下降幅度將明顯收窄,呈現出在底部區間震蕩調整的態勢。由此導致的庫存處于高位、資金極度緊張、融資異常困難,尤其是礦井衰老、煤炭資源賦存和生產條件復雜的企業問題將更加突出,對煤炭企業的經濟運行產生非常大的沖擊。
蔣占華表示,加強成本核算、降低成本水平,是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煤炭企業加強成本核算工作始終不能松勁,當下更應該抓住新制度出臺的有利時機,把產品成本核算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力爭早日扭轉行業經營形勢被動的局面。
業內人士也一致認為,各煤炭企業要堅持依靠練內功以提升競爭力,要持續加強成本核算,進一步細化產品成本,推進成本精益化管理,按月、季度、年度計算分產品品種的盈利能力,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并強化市場調研,適時調整營銷策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