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資產評估行業自身創新,尤其是加強準則研究、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資產評估行業發展的根本活力所在。”這是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秘書長張國春日前在北京的一次培訓會上提出的觀點。
他認為,資產評估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逆勢增長資產評估迎來三大利好
資產評估行業的大發展,源自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驅動,也源自行業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是資產評估行業適合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是維護經濟發展重要的專業力量,是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國春說。
在他看來,當前資產評估行業迎來了三大“利好”:一是在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的推動下,為資產評估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二是《資產評估法》的出臺為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三是政府著力推進體制改革,簡政放權。
“這是我對行業充滿信心的基礎。”張國春說,這會給資產評估帶來潛在的經濟服務市場,同時充分調動行業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行業發展增添重大潛能。
參加此次培訓的北京資產評估協會副秘書長逄俊和全國政協委員、中通誠董事長劉公勤對此深表贊同。
據逄俊介紹,2015年,北京地區資產評估行業收入逆勢增長,取得了25.26%的增長率,是近5年來北京地區最高的增長率。
“我們正處在一個波瀾壯闊的改革時代,尤其是《資產評估法》的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信息化發展的日新月異等,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這樣的歷史節點,資產評估行業要以創新和改革的精神來謀求新的發展。”逄俊說劉公勤同樣對這個資產評估行業大發展的時代感觸深刻:“‘通達天下,誠信無疆’,培育和創造品牌是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尤其是需要進行專業創新。只有機構自身有了創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活力,持續發展。”
市場無限行業發展呼喚改革創新
正如張國春所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企業結構調整,技術、商業模式等創新,政府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以及政府投融資改革也會帶來很大市場,而我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特別是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同樣是潛在的巨大市場。
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改革紅利,就需要行業自身不斷創新、提升專業能力。“評估行業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行業自身,要靠自身的改革發展和創新。要深化發展評估市場,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結合混合所有制經濟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體制改革等一系列宏觀布局,推動評估理論與技術創新。
通過完善現有準則體系,加快新準則體系的研究制定,以準則引領市場,以準則規范市場。加強行業自律監管,贏得社會信任。注重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綜合素質。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形象和國際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推動信息化建設,建立行業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培養良好職業道德,樹立家國情懷和敬業精神。”張國春詳細指出了清晰的前進方向。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逄俊建議資產評估機構做好3篇文章:一是立足專業優勢,做好新業務拓展的文章,積極開拓非估值領域業務,成為企業、政府、社會的智囊團。二是注重員工發展,做好人才培養的文章。三是借助互聯網思維,做好信息化建設的文章。
劉公勤也告訴記者,評估機構要重視管理創新和專業創新。要創新建立獨特、高效的管控架構,形成業務條線清晰的產業鏈管理。在專業創新方面,需要加強研究海外并購、新產業等新業務領域,加強人才儲備,立足創新奠定公司國際化拓展的基礎。
行業的自身改革與創新,無疑應主要體現在專業準則等相關制度的創新上。中評協為此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準則制度和評估技術的準備。
據記者了解,上半年業已出臺的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為推動文化企業相關資產評估業務提供了巨大動力;近日成立的商業行業資產評估專業委員會,也是基于推動通過商業資產評估進而完善資產產權交易和投融資服務平臺建設的商業與文化金融融合發展新模式而建立的專業機構。中評協正加緊制定PPP投資項目的操作指引以指導相關業務,年內將出臺。評估行業管理制度修訂以及與《資產評估法》的對接也將于近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