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是十三五期間經濟工作的主旋律。
十三五規劃綱要還明確將會計列入升級和提效的行業。對企業會計而言,升級和提效就是擴大會計有效供給、提升供給質量,以滿足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
這就要求我們,一是推動管理會計工具整合,促進管理水平上臺階。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管理會計工具在我國的企業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運用,并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包括平衡計分卡、價值鏈管理、作業成本管理、預算管理、經濟增加值(EVA)管理等。工具的運用為工具整合積累了認知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按十三五規劃的戰略布置,企業必須在“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戰略思想下制定自身的十三五戰略規劃,確定戰略目標和實現路徑。這就要求,一是提高管理工具方法的運用廣度和深度,例如,隨著創新驅動的深入以及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制造業成本構成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比例較大幅下降,包括營銷、研發費用在內的間接費用 將大幅上升,基于成本動因、價值創造動因推行作業成本管理提上管理日程;二是實施管理會計工具整合運用,例如,預算管理雖然在企業普遍運用,但將預算作為落實戰略的手段實施全面預算管理方面存在著明顯不足,需要通過平衡計分卡描述戰略目標和戰略路徑及其對預算管理的要求,并運用價值鏈管理方法找出績效指標和動因指標間的關系,從而提高預算管理的科學性水平。
二是推進會計準則改革的同時落實準則改革成果,提高會計信息服務于管理的能力。
2006年發布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后,我國又以解釋公告和準則修訂等方式對準則進行了不斷的完善,為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一致性和透明度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科學準則與高質量會計信息之間仍然存在著一段距離。
例如,正在修訂的與金融工具有關的三個準則在金融資產減值、套期保值認定等方面進行了突破性創新,但這種創新轉化為會計信息服務于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會計從業人員對預期損失法、定性的套期有效性等判斷標準和測試程序有 科學的理解,并建立與之相應的監管措施。
再比如,綜合收益信息列報改革有助于減少報表使用者未來收益與現金流預測的信息收集成本,并提高收益不確定性信息的透明度,但如何建立起基于綜合收益信息的估值方法體系以及財務分析方法體系則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是重視會計人才培養,打造復合型會計人才。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是企業會計工作的兩大領域。
高質量財務會計信息的提供以及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運用要求會計人員在能夠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有企業戰略、風險管理、國際金融、資本運作等方面的綜合知識以及綜合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應將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塑造作為重要工作。
另外,會計人員本身應強化和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結合自身工作有的放矢地學習,將自己培養成能夠勝任本職工作并具有持續發展潛力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為財政部2015年會計名家培養工程入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