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署推動中央企業提質增效”,是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的一件大事。這一工作重點的提出,也讓廣大財會界人士甚為關注。
原來,在我國當前實踐中,促進央企“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正是管理會計理念的具體實踐。
會計人更看重“瘦身”的“度”
此次會議提出,有序轉讓退出非主業資產,控制連續虧損、從事非主營業務等企業的員工總量,嚴格定崗定編定員,精簡管理部門和人員;在壓縮管理層級方面,力爭在3年內使多數央企管理層級由目前的5-9層減至3-4層以下、法人單位減少20%左右。轉變國有資產監管職能,創新監管方式,嚴防國資流失。
這些并非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張連起說,“把處置虧損落后企業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重要抓手,既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與政策。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保持社會穩定,關鍵在于‘度’的把握。”熟知企業實踐的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薛貴則對記者說,“縮減管理層級主要是為了實施扁平化管理,提高企業決策效率和運營效率,從理論上講,這是提升企業科學化管理水平的一個必然要求。”對此,他提出央企“瘦身”的關鍵之一是突出重點,并不是所有央企的管理層級都是冗長的。經過這幾年的改革調整,不少央企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然而針對問題突出的央企,特別是因為資本運作或并購重組等原因新增加的層級,有的企業甚至達到20多個層級,確實需要梳理和清理。
在需要壓縮層級的央企中,薛貴認為要根據企業具體情況“一企一策”,量體裁衣,不能為了壓縮而壓縮。總體來看,企業的管理鏈條不宜過長,但也要針對不同行業具體情況分析確定層級。管理層級并不是越少越好,一些真正能以資本為紐帶開展專業化經營的資本架構以及利用國際通用規則為合理避稅而進行的資本架構安排設計也是合理的,應予以保留。另外,在人員的管理方面,要以人均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是否提升判斷人員的合理性。
虧損落后企業的經營情況千差萬別,“還應抓住重點、分類化解、精準施策、協調推進。既不能簡單采取‘一刀切’的處置辦法,大量破產清算,也不能優柔寡斷、徘徊不前。”張連起說,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這是多與少的關系,不是做與不做的關系。
而對于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安全、質量標準的落后產能企業,絕對產能過剩和衰退產業中長期虧損和停產的央企,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從而為優勢產業和企業騰出更多的發展空間,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和信貸等稀缺資源,增加有效供給。
管理會計應做好央企“增效”咨詢師
在企業看來,增效還是最重要的目標。
一名國家大型央企工作人員說,“還是得從自身做起,加快構建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勞動用工和收入分配機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和支持央企結構調整與重組。”波士頓咨詢公司5月25日發布的報告建議稱,在企業內部的組織設計上要縮短決策鏈條及打通部門墻。企業需要優化 組織層級,傳統企業還可嘗試借鑒新興互聯網企業的“模塊化”組織模式,以跨專業人員組成的擁有長期發展使命的模塊小組作為管理中心,打通部門墻,實現組織內部的跨界協作。
而年初舉行的中央企業負責人工作會已將“努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列為今年央企首要任務。在此工作中,管理會計會發揮出巨大作用。
重慶理工大學教授毛華揚對記者說,“大數據時代助推管理會計發展,借助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開拓管理會計的視野,使其運用科學的手段進行預測、決策和業績評價,更能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實踐驗證了管理會計的強大助力。比如,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人工和環保等成本增加的壓力背景下,湖南華菱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湘鋼”)財務部門 就運用現代管理會計理論挖潛企業增效,構建了具有行業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
其中以“項目制”為抓手的挖潛增效措施,是湘鋼落實管理會計的主體板塊。據統計,通過管理會計管理,湘鋼每月產量可以提升到上萬噸,成本降低64萬元,年創效由8萬元上升到800萬元。
目前,從管理會計運用中嘗到了“甜頭”的湘鋼已經形成了集管理、技術、工藝、設備等方面的創新和改進于一體的項目挖潛體制。“推進管理會計是我們向財務創新要效益的一項重要措施。”湘鋼副總經理、總會計師劉伯龍稱。
毫無疑問,這一體制的創新充分運用了管理會計思維,也切實實踐了政府的強化成本管控理念,實現了降本增效。可以想見,類似湘鋼的管理會計提升必將在我國央企中掀起一股助力“瘦身”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