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預算法的頒布實施,傳統“重投入、輕效益”的預算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以績效評價為基礎的績效預算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建立。財政部門對高校預算資金進行客觀、全面的績效評價,是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金支出效率、保障高等教育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而設計一套科學系統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有效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的關鍵。10月13日晚,學員們圍繞績效評價“3E”原則和如何構建高校預算績效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主要內容如下:
一、預算績效評價“3E”原則
2011年4月財政部印發《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財預〔2011〕285號)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給出明確定義,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以下簡稱績效評價)是指財政部門和預算部門(單位)根據設定的績效目標,運用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對財政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其中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源自于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從政府支出績效評價實踐中總結出的“3E”原則。所謂經濟性,反映了評價對象使用較少財政資金實現既定目標的能力或品質的儲備情況,所謂效率性,反映了評價對象對資金管控能力,即評價財政資金在支出方向、進度、相關性、合理性方面與實現目標的一致性程度,所謂有效性,反映了評價對象將資源轉為為產出的能力,即對目標的實現程度,包括產出的質量、期望得到的社會效果、公眾的滿意程度等。
最理想的績效評價結果應該是在既經濟又高效的情況下實現預期目標。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反映了實現預期目標的三方面能力。在實際進行績效評價時,既要將三個要素作為整體綜合考評,又要深入分析每一要素的績效情況,進而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
二、預算績效指標體系設計
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績效評價的工具,為了使指標體系在結構上滿足系統化要求,可借用層次分析法的思路,即將復雜問題分解成各個組成因素,再按支配關系將各因素層層分解,上層元素對下層元素起支配作用,同層元素之間有明顯的屬性差別,最終形成一個具有最高層、準則層、指標層的遞階層次結構。
(一)目標層設計
依據公共產品理論,由于社會資源的稀缺性,政府必須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并且財政支出安排要嚴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范圍內,同時政府應重視管理活動的產出和結果,應關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效率與質量。鑒于以上理論,可將預算績效評價目標抽象為三個方面:一是優化財政資源的配置,二是加強預算資金支出管理,三是提高預算資金使用效益。
(二)準則層設計
績效是指正在進行的某種活動或者已經完成的某種活動所取得的成績,包括活動過程的效率和活動的結果兩層含義,因此對高校預算績效進行評價時應關注預算資金流動的全過程。高校作為一種特殊的“投入-產出”系統,投入的是財政預算資金,這些投入經過高校的管理與使用,一部分用于自生的內涵建設,一部分轉化為不進入市場、主要體現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具有社會效益的公共品產出。因此,高等教育預算資金流動過程可劃分為“投入-管理-結果-影響”四個階段,其中“投入”反映公共產品或服務提供過程中所占用和消耗的資源,“管理”反映對預算資金的配置和使用,“結果”反映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數量;“影響”反映所獲得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品質。根據“3E”原則,在預算資金投入階段,應該重點對投入的經濟性進行評價,即評價預算資金是否被投入到綜合實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高校,投入的經濟性可利用辦學條件類指標體現,通過評價有利于實現“優化高等教育財政資源的配置”的評價目標。在預算資金使用階段,應該重點對資金管理的效率性進行評價,即評價高校使用資金的合理化程度,是否將預算資金配置到有利于事業發展的方面,管理的效率性可利用管理水平類指標體現,通過評價有利于實現“加強預算資金支出管理”的評價目標。在預算資金產出階段(結果和影響),應重點對資金使用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即評價高校使用預算資金所形成的產出和效果,產出的有效性可利用產出效益類指標和發展潛力類指標體現,通過評價實現有利于實現“提高預算資金使用效益”的評價目標。
(三)指標層設計
指標層是依據準則層的各維度內涵,按相關原則選擇的指標群。為保證績效評價結果達到預期目標,選擇指標時遵循相關性、系統性、重要性、經濟性等原則。
1.辦學條件類指標
辦學條件是指高校在履行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職能時,所必須具備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數量。為了全面客觀反映高校的辦學條件,可以選取師生比、生均固定資產、生均經費三個指標。其中,師生比=教職工人數/學生數,生均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總值/學生數,生均經費=經費總額/學生數。
2.管理效率類指標
管理效率是指高校在使用管理預算資金的合理化程度。可通過分析預算資金的支出結構予以體現,可選取專職教師比、公用經費比、教學科研費比三個指標。其中,專職教師比=專職教師數/教職工數,公用經費比=公用經費支出/教育事業支出,教學科研費比=教學科研經費/公用經費。
3.產出效益類指標
高校產出效益是指高校履行高等教育職能所取得的外部成果。可選擇學生就業深造率,人均科研經費、經營收入比三個指標來體現。其中學生就業深造率反映了培養人才的成果,人均科研經費反映了科學研究的成果,經營收入比反映社會服務的成果,學生就業深造率=學生就業深造人數/畢業生人數,人均科研經費=科研經費/教職工人數,經營收入比=經營收入/總經費支出。
4.發展潛力類指標
發展潛力是指高校在辦學過程中一方面培養了人才,取得了科研成果,提供了公眾服務,同時自身也獲得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品質,主要體現在教職工素質的提升,籌資能力的增強,資產規模擴大等方面,因此可選取高級人才比、自籌經費比、總資產增長比三個指標。其中,高級人才比=高級人才數/教職工數,自籌經費比=自籌經費/經費總額,資產增長比=資產增長額/上年末資產額。
三、預算績效評價方法及分析
績效評價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眾評判法等。為實現多層次多視角的評價效果,可采用基于同類高校平均水平的橫向比較法和基于自身歷史平均水平的縱向比較法,利用橫向比較方法,可以給高校定位,明確工作重點;利用縱向比較法,可以反映高校的發展趨勢及各方面工作進展狀況,為合理制定發展目標提供決策依據。
總之,學員們認為以績效評價“3E”原則為指導構建的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滿足了系統性要求,又為多層面多視角評價分析奠定了基礎。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應按高校的不同類型和層次制定相應的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體現評價的公平性;二是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并非一成不變,應隨高校的發展狀況進行調整,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三是應建立與績效評價相掛鉤的分配和獎懲機制,調動高校加強預算管理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