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學于1880年開發完成,后被哈佛商學院用于培養高級經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實踐,逐漸發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 哈佛大學的“案例分析法”,開始時只是作為一種教育技法用于高級經理人及商業政策的相關教育實踐中,后來被許多公司借鑒過來成為用于培養公司企業得力員工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使用這種方法對員工進行培訓,能明顯地增加員工對公司各項業務的了解,培養員工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一、案例研究是一種科學的歸納研究方法
從個別到一般, 通過對現實中某一具體問題的深入剖析, 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結論。作為案例研究, 正是從觀測事實出發, 通過歸納分析, 最后上升到理論的研究過程, 屬于歸納法, 案例研究不僅是實證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 也可以是一種規范研究方法。采用規范性方法論的案例研究很有可能不同于實證研究人員進行的案例研究。兩種案例研究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兩種方法論的差異上, 比如世界觀不同、價值判斷不同等等。
二、案例研究在會計領域的適用性
案例研究的問題類型是“怎么樣”和“為什么”等解釋性的問題; 研究對象是目前正在發生的事件; 研究者對于當前正在發生的事件不能控制或只能極少控制時, 最適宜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依據采用案例研究的適用性條件, 案例研究在會計領域中可以有廣泛的用武之地, 尤其是在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的中國, 大量的會計實務和鮮活個案可以為案例研究提供很好的素材, 比如, 有關公司購并的案例研究、會計信息在購并過程中的作用研究、公司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動機及會計處理過程的研究等等, 我們可以利用案例研究“描述會計實務、探索新會計實務的應用, 還可以解釋現存會計實務的決定因素”。
不僅實證會計中可以應用案例研究, 規范會計中也可以應用案例研究, 比如考察某企業中某種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 依據現有的理論對現實會計實務的原因、形成的來龍去脈進行解釋, 并進而修正原有理論或者發展新的理論, 這種解釋性的案例研究多用于規范性會計研究中。
三、會計案例研究的類型
基于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案例研究分為不同的類型, 如按照案例研究中個案的數量可以分為單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按照案例研究的研究目的可以分為探索性案例研究、解釋性案例研究和描述性案例研究。事實上, 上述分類可以是矩陣式的,即單案例與多案例研究都可以分為描述性、解釋性和探索性的案例研究, 這樣案例研究可以有2×3即6種類型。
單案例研究適用于: (1) 極端個案分析; (2) 對現有理論的批駁或者檢驗; (3) 代表性或典型個案分析; (4) 對他人未曾研究過的個案進行分析以啟發更深入的研究; (5) 對同一個案進行不同時間段地縱向分析。多案例研究由于說服力比單案例研究強, 因此適用性更廣, 多案例研究遵循復制法則, 而不是統計調查中遵循的抽樣法則, 對于多案例研究, 選擇的案例要么能夠逐項復制, 各案例產生相同的結果, 要么進行差別復制, 歸納出與前案例不同的結果。
進行會計案例研究時, 我們可以根據研究對象的情況、資料來源狀況、研究目的及要解決的問題等, 來決定進行單案例研究或是多案例研究。如對大型國有企業在改制上市前后的內部控制進行研究, 可以挑選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國有企業,分析其內部控制的歷史沿革, 從中歸納出帶有規律性和普遍性的結論, 此時可以進行單案例研究; 若要分析企業購并過程中的會計處理, 可以挑選符合條件的企業, 研究其對購并業務的實務處理程序和方法, 此時可以進行多案例研究, 個案的數量可以根據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溝通情況以及資料收集狀況來合理確定。
描述性案例研究將對現實條件下的研究對象進行完整描述。如描述會計系統以及會計實務中使用的程序和技術, 挑選很多公司描述不同的會計實務, 從中發現其相似性, 可能的話可以歸納出最優會計實務。解釋性案例研究用于解釋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提供事件因果關系的信息, 如解釋某企業對某種經濟業務采用某種會計處理程序的原因, 可以集中考察某個特定個案, 用現有的理論對當前實務進行解釋并進而修正原有理論或發展新的理論。如前文所述, 解釋性案例研究多用于規范性會計研究中。探索性案例研究是形成假設的一種手段, 研究的核心是在隨后的統計研究中對提出的假設用經驗方法進行檢驗, 探索性案例研究多用于實證會計研究中。
四、會計案例研究的要素
會計案例研究的要素指的是開展案例研究的步驟和程序, 包括準備階段、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和撰寫研究報告四個方面。
1. 準備階段
進行案例研究首先要明確研究的目的, 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當符合案例研究的適用條件時再決定挑選個案。清楚界定要研究的問題, 需要閱讀大量的研究文獻, 對現有研究文獻的回顧可以幫助研究者構建與將要進行的案例研究相關的理論, 理論的構建可以為接下來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提供一個框架, 因而是案例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2. 資料收集
根據研究目的和要研究的問題, 研究者決定進行何種案例研究, 單案例還是多案例, 描述性、解釋性還是探索性案例研究, 之后進行個案選擇。個案的選擇除了考慮研究目的外, 還應當考慮相關資料的搜集情況, 要與調查對象進行充分溝通, 對資料的保密情況及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被訪談對象的合作態度等等) 考慮周全。
羅伯特·殷(2003) 總結了三大資料收集原則, 一是使用多種證據來源, 構成證據三角形相互印證,增強說服力; 二是分門別類建立案例研究的數據庫; 三是構成一系列的證據鏈, 使讀者能從最初要研究的問題到最終研究結論之間, 找到每一項證據的各種推論。
3.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是案例研究中的關鍵環節, 也是對研究者進行考驗的環節。研究者對該項案例研究基礎理論的把握以及從事案例研究的經驗等, 直接影響到資料分析的進程和質量。資料分析與資料收集可以同時進行, 形成互動, 資料收集提供分析的基礎, 資料分析又為下一步的收集提供指導和方向。
描述性、解釋性及探索性案例研究, 在進行資料分析時都應當遵循案例研究準備階段構建的理論。以規范會計研究中的解釋性案例研究為例, 收集到的資料可能會支持先前構建的理論, 或者與其他案例有相同的發現, 也可能與現有的理論相沖突, 這時需要考慮如何解釋這些發現。歸納起來, 大體上可以有五種解釋: (1) 屬于研究誤差、偶發因素, 或是案例研究實施過程中的因素造成的; (2) 用主要影響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時間因素) 來解釋; (3) 用主要因素和其他因素一起解釋; (4) 用先前構建理論的上一層級理論來解釋(擴大理論的范圍); (5) 發展新理論來解釋。各種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和應用為資料分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對資料進行排序、歸類整理, 計算均值、方差等等。研究者熟練掌握這些研究工具之后, 可以大量節省研究的時間。
4. 撰寫報告
案例研究的最后一步是撰寫案例研究報告, 將案例研究的結論如對理論的修正或提出的新理論展現出來。羅伯特·殷(2003) 總結了六種寫作框架對各種類型案例研究的適用性: (1) 線性分析式。即按照研究的問題或項目的順序安排研究報告的各個標題(或子題目) , 各標題下以相關文獻的綜述開頭, 然后概述研究方法, 闡述資料分析結果以及研究結論的意義等。(2) 比較式。可以是對單個案從不同的角度重復敘述, 也可以是多案例研究中各個案之間的相互比較。(3) 時間順序式。即依據時間順序對案例資料進行描述, 為避免研究者對后期事項關注不足, 建議采用倒敘式起草研究報告, 再按時間順序撰寫終稿。前三種寫作格式適用于各種案例研究類型。(4) 理論構造式。按照準備階段構建的理論撰寫案例研究報告的理論構建式寫作格式, 適用于解釋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5) 懸念式。先展示研究結論繼而設置種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的懸念式寫作格式, 只適用于解釋性案例研究。(6) 無序式。這種寫作只適用于描述性案例研究。
遵循會計案例研究的步驟和程序, 無論是規范會計研究還是實證會計研究中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職業會計團體面臨的挑戰與稱職職業會計師: 案例研究》(SuselaDevi, 2004) 是一項成功的解釋性案例研究, 屬于規范研究的范疇, 該研究以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第6號———職業能力和勝任狀況評估( IES6) 為理論基礎, 以新西蘭注冊會計師協會為案例, 研究其在邁向“勝任能力導向方法”(competence- basedapproach) 過程中的教訓和經驗, 供其它成員國吸取和借鑒。
相信摒除了對案例研究方法的偏見, 遵循案例研究的步驟和程序, 會有更多高質量的案例研究文章出現,同時也對工作具有更高的指導意義。 (執筆人: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