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時代,以數字化為特征、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革命風起云涌,在不斷地改變地球的空間距離、改變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變曾經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交換媒介”———金融與貨幣的形式和功能,撼動了數百年來構筑的金融商業模式。
一、互聯網對傳統銀行金融業的沖擊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進步,引爆了信息和知識的裂變,也使得世界“變小”、社會分工與協同的能力大大增強。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消除了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對稱性,使人們能夠輕易地對事件中的非結構化因素進行結構化組合,從而為決策主體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過量信息也可能導致思維空間超載,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在提供各類問題解決路徑的同時,不僅收窄了傳統金融業的利潤空間,而且猛力地沖擊著傳統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并增加了監管的成本和風險。
1“. 大數據”帶來的效率與恐懼。信息時代,人類已經陷入被“餅干(cookie)”吞沒的世界。在“預訂披薩餅”的網絡傳說中,客戶僅僅通過有線電話給出一個客服號,店家立馬通過CRM系統,顯示出客戶的手機號、家庭住址、本人及家人身體狀況等,更神奇的是,店家還能追蹤客戶的摩托車號牌以及其當前所在的位置,不僅詳細掌握客戶去過什么地方(中央圖書館)、干過什么事(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譜》)等全部信息,而且對其使用的信用卡、信用記錄和當日取款情況以及負債情況了如指掌。在“預訂披薩餅”的故事中,現代信息技術輕易消除了社會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障礙,充分顯示了“大數據”的威力和效率,讓人們形象地感受到技術進化帶來的“無處藏身”的恐懼。
2.計算機技術與網絡的“雙刃劍”。一套原本被用于公募基金資產管理的“03 系統”,經過改造,成為一款方便私募基金管理資產的軟件“恒生訂單管理系統”(“HOMES”--HUNDSUN,OMS);隨后,該系統的“切割資產、分類管理”與“賬戶分設、資產分倉”兩大功能被進一步完善,從而徹底解決了現行投資銀行營運過程中“多賬戶并行”、“子賬戶掛接”、“全方位實時交易”、“多維度風險控制”等方案,實現了自由委托、多賬戶交易、組合指令、組合委托、銀行間交易、股指期貨交易、商品期貨交易、港股交易、賬戶管理、資金管理、證券管理、股票池管理、風控設置、基礎信息查詢、人員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功能,成為2014年下半年股市“場外配資”和本輪牛市的推進器。然而不久之后,在抑制市場“瘋牛”的監管措施推行之時,它又轉化成2015年上半年股市風暴的禍首。撇開HOMES系統的功過,它在資本市場舞臺上獨自擔當起一個原本需要眾多員工、數十網點、龐大機構、復雜流程支持的“投資銀行”角色這一事實,已經向我們展示了未來金融業在技術進步中“機器換人”的無限前景。
3.互聯網“跨界”遮蔽了傳統金融業的落日余暉。上世紀末至今的短短十幾年間,互聯網完成了從IT 到零售(物流或其他服務業)再向金融業的跨界滲透,讓人們意識到“網絡平臺+商業模式”的威力,其背后體現的是商業思維從傳統的“產品主導”到信息時代的“用戶主導”的革命性轉變。亞馬遜以網絡書店起家,躋身百貨零售、物流,并承擔起“向商戶提供小額貸款”的金融功能;阿里構建“淘寶”、“天貓”網店,營芻議互聯網對傳統銀行金融業的影響傅哲祥研究·思考ZHEJIANG GUOZI882015·11~12 /總第72、73期造“支付寶”,集聚巨量貨幣堪比大型存款銀行;騰訊以QQ 吸引關注、推送游戲,以“微信”綁定公眾上億信用卡,輕易攻占了銀行業苦心經營數百年構筑起來的“產業鏈上游”……互聯網“大鱷”們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導入游戲、娛樂、廣告、通訊、新聞、出版、零售、物流……最終無一例外地導出金融,其沖擊的不僅僅是幾百年來形成的行業分類和商業模式,更多的是帶來的互聯網時代經濟、社會生態的革命性變革,其掀起的數據“云”足以遮蔽傳統銀行金融業的落日余暉。
二、互聯網對銀行金融業監管的挑戰
人類和機器所擅長的工作存在本質上的差異,這種差別的結果是“和計算機合作得到的成果遠高于與人交易得到的成果”;“我們開發新的計算機技術來解決問題,這意味著我們擁有超級專業的伙伴為我們提供高效的服務,卻不和我們爭奪資源。準確地說,科技是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逃避競爭的唯一方法”;因為“人類有意識,擅長在復雜情境下制定計劃、作出決策,但不擅長大量數據的處理。計算機則恰恰相反,擅長高效的數據處理,卻做不出人類很輕松就能作出的基本判斷”(彼得·蒂爾布萊特·馬斯特斯《從0到1》)。搭上信息技術的快車與時代同行,是銀行金融業未來應對挑戰、創新發展與金融監管轉變思維、維護金融穩定的必由之路。
1.銀行金融業應對互聯網時代的生存與發展。銀行金融業作為社會價值的創造者和資源配置載體,面對信息時代的巨變,為實現生存和發展,需要關注三個方面問題:第一,資源集聚規模決定單個主體的價值。基于銀行金融業自身的“數字化”特征和信息時代客觀存在的“ 回報遞增法則(LAW OF INCREASING RETURNS)”(凱文·凱利《新經濟新規則》),資源集聚規模越大,其內在價值越高。為此,依托互聯網構建集聚資源的平臺,并按照交易類型和服務對象,設置不同的資產“池”,對不同金融資源進行吸納、分解、重組,或許是未來銀行金融業發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第二,差異化競爭仍是市場主體生存的不變邏輯。受美國安快銀行(Umpqua Bank)在逆境中崛起的啟發,銀行金融業融合相關行業的經營理念、方法,在金融業務經營中建立“客戶場景”,創新服務,體現差異化,是增強持續競爭力的有效路徑。第三,主動協同、合作共贏是時代的要求。工業革命是用工程學、物理學打造精密,信息革命是用電子學、生物學突出融合跨界,因此必須運用信息技術在銀行金融業之間、銀行金融業與其他行業、銀行金融業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搭建起旨在消除信息不對稱的交互網絡,以便實現溝通、分享、合作、協同的共贏基礎,確保單個主體的資源占用和資源運用效率最大化,并帶來整個社會福利的增長。
2.互聯網時代金融業的創新背后凸顯出監管的滯后。銀行金融業的價值創造在于集聚金融資產“邊角料”的“時間價值”。信息技術一方面為當下銀行金融業歸集、整合資源,發現價值、創造價值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造就的“跨界”、“融合”商業模式也給傳統銀行金融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競爭,迫使銀行轉變經營模式。安快銀行的經營實踐完整地詮釋了傳統銀行業生存、發展的理想路徑,如:為服務、銷售高效而設置“全能店員”,開展“一站式服務”和“費用減免授權”;為實現“交叉銷售”制造生動的用戶場景,推行“多元化的室內體驗”;為客戶關系維護,代為社區內手工業者、個體戶售賣勞動成果;從辦理住房按揭貸款向幫助裝修房屋延伸等。安快銀行的經營方式中處處體現出互聯網時代“客戶需求導向”的商業思維和“跨界服務”的經營策略,這使其成為了在全球金融風暴中一枝獨秀的商業銀行。但是,這種與互聯網時代相容的創新和“跨界”卻處處觸動了我國現行監管的神經,與建立在傳統思維、傳統方式基礎上的傳統監管框架構成明顯的對立。“全能店員”打破了金融機構“不相容崗位”的界限,“代售商品”撕開了銀行業“經營范圍”的藩籬,“一站式服務”直接挑戰了監管的“授權”和“內控”規則……互聯網時代的列車正在加速前行,而金融監管卻仍在原商業模式的站臺前候車,死守著由古老經驗傳承的監管框架。殊不知互聯網并未顛覆傳統銀行,而是建立在傳統法規基礎上的監管手段無力約束基于互聯網成長起來的“跨界金融”,但卻輕松地將傳統銀行業創新扼殺在萌芽中。這實在是當下銀行業難以承受的時代悲哀。綜上所述,互聯網及互聯網金融改變的不僅僅是技術,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們不可逆轉的觀念和行為模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整個社會生產、交換關系和經濟生態。因此,如何跟上時代節奏,推動人類社會“數字化”的發展,是銀行金融業和政府監管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作者單位: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