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財政應用大平臺的建設使用,財政進入大數據時代的步伐正邁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大數據時代帶給我們的將是更加快捷的數據處理,更加完善的數據分析,更加準確的數據資料,更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如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更好的進行數據利用,更有效的進行財政管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讓財政為經濟服務,筆者從婁星區財政信息化平臺建設現狀入手,在本文中進行了一些探討。
一、我區財政數據信息平臺建設要求與現狀
(一)財政數據利用與財政管理。對財政數據進行分析利用是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財政管理的新要求。當下傳統的財政管理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時期財政工作的需求,特別是一系列財政改革的實行,計算機新技術在財政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和財政有關的工作,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技術,海量的數據存儲在計算機上,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及時的分析和處理,是財政部門提高效率的必經之路。財政管理改革產生的海量數據亟待挖掘、整理,為后續改革提供經驗積累。如全口徑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金財工程、績效預算、預算公開等。同時,也是防范財政風險與財政智能改革的需要,大數據管理通過對重點單位、重點項目的數據監控,特別是政府債券,政府擔保債務,政府融資平臺等,會形成財政風險因素的領域進行有目的的分析研究,可加強財政預調節能力,防范有可能出現的財政風險,并提高預算管理的科學性,通過建立動態科學的預算執行分析數據模型解決財政預測和績效評估中的問題。
(二)財政大數據平臺面臨的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出“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改革總體要求。財政改革被放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地位。在此背景下,財政部門需要以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和理念,靈活運用海量的財政數據資產,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隨著財政部門國庫集中收付改革的深入、財政應用大平臺的開發和利用,財稅庫銀橫向聯網工作的不斷推進,各類電子數據向財政部門不斷集中,財政部門正日益成為“天然的數據中心”,成為一個海量的數據集聚地。根據《湖南省財政廳關于印發<湖南省財政信息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我區于2010年開始籌劃,2011年正式啟動財政信息化系統管理建設工作,到2013年基本完成財政信息化大平臺建設,將部門預算、部門決算、非稅收入、鄉財管理、統發工資、國庫集中支付、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單位會計電算化等多個單獨平臺歸入大平臺,財政數據都納入了大平臺管理系統。大量和財政有關的數據屯集在財政部門的數據庫中。這些數據包括近幾年我區財政整個的收支平衡情況,區屬各行政事業單位的收支明細,上級有關部門對我區的各項補助、補貼的收支情況。如何激發“沉睡”數據,如何豐富和利用好這些數據,為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為領導決策服務,是財政部門即將面臨的重要任務。
(三)大數據時代下財政部門的作為。婁星區在財政網絡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財政數據網絡。完善的網絡設施,為我區財政數據的處理、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立了一個高標準的信息處理中心。數據中心成立后,整合全財政系統人力資源,明確既熟悉財政業務又精通計算技術的專人對數據中心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挖掘,為日常財政管理工作,為政府領導的財政決策、為婁星區的經濟建設,提供支持、參考。將數據的分析,整理做為信息中心的日常工作,納入日常的工作管理,按財政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按月或按季編制數據簡報,對區屬預算單位的收支明細情況、對非生產性支出、“三公經費”、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重點關注的項目和支出類型編制相關報表,在網絡上進行相當范圍的公開,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促使財政資金在良性循環的軌道上運行。
二、財政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盡管婁星區財政信息化建設基本完成,但還存在著的一些問題。
(一)沒有整體規劃,建設費用高。一方面,財政信息化建設之前因為沒有統一的規劃,都是根據財政管理和改革的需要單個開發運行。從2003年開始,工資統發、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鄉財縣管、非稅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等改革相繼推行,局域網建設、財源建設、預算管理、系統等軟件開發又不斷升級,重復開發。另一方面,因軟件開發技術不夠成熟,軟件開發商缺乏對財政和各業務主管部門財務工作者現有軟硬件配置情況的調查了解,常常要求硬件適應軟件,單位硬件一不符合要求,就讓更新。整個財政信息化建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二)各軟件相互間不兼容,數據不能共享。第一,各軟件間數據不能暢通共享,各個軟件在不同時期開發,在招投標時又選擇了不同的軟件公司,相互之間的銜接不夠,軟件開發的設計不同,國庫集中支付、非稅、鄉財、統發工資、國有資產、政府采購軟件不能裝在同一臺機子上。只好將不兼容的軟件安裝在不同的服務器上。單位會計對同一個數據要進行多次重復錄入。如國庫集中支付一筆資金從指標下達到錢支付出去,單位會計要接收兩次數據,向電腦上輸入至少3次數據,其間還要手工編制用款計劃。如果再加上使用財務軟件記賬和上報部門決算,這筆資金單位會計就要往電腦里輸入5次以上,成倍地增加了單位會計的工作量。同時,各種軟件產生的數據不能相互利用,一次錄入的數據只能使用一次。數據冗余,既浪費存儲設備,又增加不少工作量。第二,當前使用的許多軟件功能十分單一,一個軟件只能完成一項工作。一個軟件和另一個軟件屬不同的開發商,數據不兼容源代碼不開放,軟件作完一件后就沒用了,第2年重復的工作還要重新購買軟件。如部門決算軟件,同一項業務,不同年份有內容變更時,一般應由軟件開發商提供一個補丁包即可。但是目前卻要每年都花錢購買新軟件,用一次該軟件就再無用處。財源建設軟件因為軟件不兼容,數據處理不及時,已經停用,預算指標系統管理和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經常會出現問題。第三,當前使用的大部分只具有審核功能,不具有決策支持功能。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非稅收入、鄉財等系統基本都是如此,只知道數據,要知道支出具體情況怎樣,審核者還要另外翻資料查找。而且給決策者能提供的也就是簡單的數據匯總。
三、財政管理在大數據時代下建設方向
(一)完善財政大平臺網絡建設。第一,結合實際需要,通過現有的財政應用平臺,增加相應的功能模塊,使整個平臺網絡功能提質,提速,最終建立一個統一的財政信息系統管理平臺,該系統橫向應與預算單位財務系統相聯網,縱向全國各級財政系統上下聯網,形成全國統一的財政信息高速公路。第二,建設辦公自動化系統,與指標管理系統數據共享。依托財政現有的網絡系統,通過數據共享、網絡傳遞,實現公務、事務、業務、監管、溝通一站式服務,既可保證數據的安全、可靠、及時,又可節約辦公成本。
(二)改變現有數據傳遞模式。通過數據共享、分級查詢、權限管理實時傳輸。現有的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和單位電算化會計軟件進行功能擴充和業務接口。部門預算時的人員經費可直接從統發工資、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和單位會計上報的少量基礎數據計算取得。單位會計只需上報項目預算和基礎數據即可,減少單位會計的部門預算時的工作量。部門決算直接從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取數。單位會計只需報送基礎數據表。由于部門決算的大量數據在國庫支付系統中已存在,因此在年終財務決算時,單位會計應只提供基礎數據即可。資金收支的數據預算和國庫的電腦上都應該從國庫支付系統中直接提取。如預算股下達預算指標通知書,可只設計一聯,由預算股存檔即可,業務股室及預算單位在預算股錄入指標后,相關數據信息在預算執行系統及支會平臺中進行查詢,不需要再用紙制的媒介進行傳閱。如業務股室需對重要支出進行審核,可用掃描設備對相關原始數據進行掃描后,在網上進行傳閱即可。
(三)加強財政數據的分析利用。創新財政監督方式。在財政數據應用大平臺下,全區區屬預算單位發生的收入和支出都可在系統數據中查詢,財政監督部門需對相關單位進行財務審計和檢查時,可先到數據庫中調用有關數據,分析研究后,再下單位進行實地核查,這樣既可加快工作效率,又可減少檢查單位相應的接待工作。最終要以數據庫為基礎將數量分析方法引入到財政管理中來,通過建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政策效應測算模擬分析模型以及財政收支預測模型等,提高財政政策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四)加強財政數據人才隊伍建設。財政數據的處理不僅需要既懂財政業務又懂計算機技術的綜合型人才,還需要計算機專家,這是一個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專業領域,需要從內外兩方面入手。既要大力發現和培養本系統本單位的自有人才,又要與相關機構和單位展開合作,加強人才交流、培養,以應對新時期財政工作在大數據時代下的需要。在財政軟件開發過程中,要有財政業務人員全方位參與軟件開發的全過程,了解軟件使用方法,減少軟件的后期使用維護費用。
0[稿源:婁星區財政局]
[作者:龍福濤 黃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