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陽市財政局課題組
財政金融配合,宏觀層面是指國家通過適時調整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從而引導和調節經濟可持續發展。微觀層面是指政府運用財政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源向政府需要支持的方面集中,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本文在概述當前政策的基礎上,對市級地方政府通過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問題作些初步探討。
一、當前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情況概述
當前的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以中央和省級政策為主,市、縣政策為輔。
(一)近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
1.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包括對縣域金融機構(不含市轄區)發放的涉農貸款余額增幅超過15%以上的貸款給予2%的獎勵,開展有財政補貼的農業保險等。
2.鼓勵金融服務和創新,有銀保財互動貸款補貼、農村資金互助社質押批發貸款補貼、銀行間市場債券承銷獎勵。
3.鼓勵金融機構定向支持經濟發展,包括向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重點文化企業發放的貸款增量給予獎勵,向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實施風險補償,對擔保機構為中小商貿企業提供擔保給予補助。
4.支持金融惠民工程,包括金融機構開辦網點補貼、定時定點服務補貼、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建設補助、對采集并向人民銀行報送農戶信息給予信息采集費用補貼。
5.鼓勵企業直接融資,對企業在國內主板、創業板、新三版,國際主板、創業板上市和川藏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交易并符合“新三板培育計劃”的省級獎勵50萬元。
6.其他政策,包括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購房貸款補助,支持創業就業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
2014年我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獲得的中央和省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補助資金(不包括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1359.27萬元,其中僅德陽銀行一家就獲得補助資金616.67萬元。中、省、市、縣四級財政安排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資金4992.56萬元,農業保險保費補貼8039.90萬元。
(二)省級最新的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
2015年10月,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實施財政金融互動政策的通知》(川辦發〔2015〕85號)和《關于實施鼓勵直接融資財政政策的通知》(川辦發〔2015〕86號),從支持做大金融產業、促進擴大信貸增量、激勵增加定向貸款、健全融資分險機制、完善融資擔保體系、改善基礎金融服務,支持債權融資、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等九個方面制定了22條具體政策,期望通過政策引導,實現放大效應,撬動金融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這兩個文件整合了現行中央和省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將分散的政策通過梳理集中,進一步規范了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加大了財政資金的支持引導力度。
(三)市政府已出臺的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
1.企業應急貸款周轉資金。我市建立了規模為2億元的企業應急貸款周轉資金,幫助企業解決周轉貸款的應急資金需求。
2.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風險補助。對銀行類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發放的、以借款人信用為保證、未附加抵押、質押和其他擔保等條件的信用貸款,在省級補助基礎上再增加20%補貼。
3.對擔保機構實施定向補貼。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對我市的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補貼。對出口企業利用出口信保融資,擔保機構提供擔保的風險損失給予20%分擔。
4.鼓勵企業直接融資的財政政策。對企業在主板、創業板、新三板、國內股權交易中心上市或掛牌交易的獎勵最少5萬元,最高達250萬元。
5.對金融機構的考核獎勵。對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年度目標任務進行考核獎勵,市財政2014年安排市級金融機構獎勵資金214萬元。
6.貫徹執行上級政策的配套措施。包括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有財政補貼的農業保險等。
二、現行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從上到下層層都在制定出臺,既有補貼,又有獎勵,還有損失分擔、貸款應急周轉等等,涉及到許多方面,各級政府大有兜底金融機構的風險損失、徹底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勢頭,但現實是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存在較大差距,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較好解決。究其原因:
一是忽視了金融機構本質上也是企業這個核心問題,忽略了金融企業所經營的產品的特殊性。金融企業是企業,注定它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將風險控制到最小。金融企業經營的資金主要來自各類存款及補償性的收費,涉及到眾多攸關方的切身利益,因此金融企業受到嚴格的政策約束和行業監管,無論地方政府出臺多少刺激政策,金融企業往往只能打打監管政策的擦邊球,很難指望金融企業完全按照地方政府所期望的那樣大膽創新和有實質性的突破。
二是層層政策疊加,肥上添膘。地方不出臺支持政策似乎就是不作為,而出臺政策又找不到新的切入點,于是比照上級政策,累加支持。如,企業上市獎勵,省上獎了市上獎,甚至縣上還要獎勵,企業上市,本身就是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融資,而真正需要資金扶持的一大批中小微企業卻面臨融資難問題得不到解決。
三是上級出政策,下級買單,切割地方有限財力。現行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多、散,基本已經做到了面面俱到,但其實重點不突出,省級政策要求市、縣配套的項目多,地方財政承受著大量配套資金安排的壓力,適合本地經濟發展需求的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難有創新。
三、厘清財政與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界限,找準市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的結合點
金融資金具有風險性、有償性、逐利性,金融企業如果完全按照自身目標就會嫌貧愛富,這就需要地方政府通過財政政策來引導金融資金的投向,財政和金融形成合力,互動配合,共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形成各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互補格局,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政策疊加,將有限的財政資金切實用好,用出效益。
——建立隔離金融風險與政府風險的防火墻。政府引導金融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是不能將金融風險和企業融資風險攬到政府來。
——引導和激勵金融資金向本地經濟發展的重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傾斜,扶持本地的新興產業、弱勢產業、小微企業發展。
——加大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力度,逐步縮小城鄉二元化差距,促進共同富裕。
——發揮有限財政資金的杠桿效益,集中財力,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四、市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充分用好用足中央和省級的政策。主動調整經濟結構,適應上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的支持方向,確保上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在我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清理調整規范市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與中央和省級財政金融互動配合政策出現疊加的應該取消,將有限財政資金用于其他更多需要支持的方面。
(三)實施定向貸款風險損失分擔。對金融機構為市政府確定支持發展的新興產業、弱勢產業和小微企業發放的貸款,在為企業提供了適度貸款優惠支持、在有效控制道德風險的前提下,對金融機構的這幾類貸款損失進行分擔。
(四)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以支持本地經濟發展為己任,不以盈利為目的。鼓勵擔保機構降低擔保條件、降低擔保收費,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對擔保機構為實體經濟融資擔保給予費用補償和擔保風險損失分擔。
(五)全面實施農業保險,為農業抗風險提供基礎保障。除省以上統保品種外,對具有地方農業特色的小宗糧食和蔬菜種植、畜牧和水產養殖、林業等農業經濟全部納入特色農業保險保障范圍,開展大宗農副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穩定農業收益,提高財政補貼比例,降低參保農民負擔。
(六)建立市級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通過引導基金吸收社會資本來我市建立天使基金、產業發展基金等,切實支持新興產業孵化、成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整合現行財政支持農業、工業、服務業、科技、文化旅游等各類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根據我市經濟發展需要,以引導基金和產業發展基金為主題,既可以對重大產業項目進行直接資本性投資,也可以發揮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深度參與,全面支持我市經濟發展。
【課題組組長:劉龍春
課題組副組長:杜習瑛 張肇梧
課題組成員:何云金(執筆) 晏 華 李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