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微企業是萬善之源,貢獻了我國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5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城鎮就業,但我國小微企業一直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究其原因,有金融監督體制問題,也有小微企業自身問題,但不能回避且不得不說的是,我國尚未建立健全融資擔保體系,融資擔保機構既不能保障自身可持續發展,也很難更好地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擔保難困擾著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建立健全融資擔保體系,發揮融資擔保機構增信、分險功能,有利于提高小微企業信貸可獲得性,是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手段和關鍵環節。
一、當前融資擔保體系存在的問題
由于宏觀經濟不穩定因素不斷加大,部分地區信用環境持續惡化,小微企業經營風險逐步上升,導致資金鏈、擔保鏈斷裂,融資擔保行業遇到了發展“瓶頸”。
1.融資擔保機構數量不斷減少,融資擔保服務有限。近年來,各地按照國務院融資擔保業務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要求和銀監會等7部門《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精神,加大清理整頓力度,融資擔保機構數量不斷減少。規模較大、組織架構健全、管理流程規范、風險把控良好的優質融資擔保機構占比不高,而大量融資擔保機構呈現規模小、業務少、主業不突出的特點,無法有效滿足量大面廣小微企業的融資擔保需求。
2.融資擔保業務量下降,放大倍數不足。在經濟形勢欠佳、小微企業生存與發展困難、融資擔保機構自身實力不強、融資擔保機構與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以及融資擔保風險增大的情況下,大部分融資擔保機構畏首畏尾,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意愿持續下降。再擔保機構缺乏,或者加入再擔保體系的門檻較高,不能充分發揮再擔保的放大、增信、分險功能,導致融資擔保機構放大倍數不足,融資擔保風險難以化解。
3.與銀行合作處于劣勢,銀行合作意愿不強。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大背景及部分融資擔保機構違規經營形成風險的影響,融資擔保行業的整體形象受到較大損害,直接影響銀擔合作的進一步發展。一是雙方合作地位不平等現象更加突出,融資擔保機構處于弱勢被動地位,不僅承擔全部代償風險,而且在擔保放大倍數、保證金比例、擔保貸款利率等合作條款上沒有話語權。權責不匹配、風險收益嚴重失衡的制度安排,不利于融資擔保機構健康發展。二是進一步提高銀行與融資擔保機構合作門檻,部分銀行終止融資擔保機構的準入資格,暫停與部分融資擔保機構開展新的業務合作。
4.融資擔保盈利能力弱,發展前景堪憂。在擔保費率上,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一般為1%左右,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費率區間為1.5%~3%,行業平均擔保費率為1.6%左右。近年來,全行業資本利潤率在1%以下,遠低于銀行存款利率和社會平均利潤率,融資擔保行業整體盈利能力較弱。同時,不少融資擔保機構擔保代償急劇上升,自身處置風險能力有限,發展前景堪憂。
5.融資擔保機構各自為戰,抱團合作意識不強。各融資擔保機構都是獨立的法人主體,根據各自性質定位來開展融資擔保業務,不能有效形成信息共享機制,一旦某家融資擔保機構風險防控不力而發生財務危機,就會導致區域內整個融資擔保行業的波動,影響行業的作為與發展。
二、創新融資擔保模式的路徑
為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各地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政策性融資擔保行業健康發展。重構融資擔保體系不能光靠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也不是簡單地增加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資本金問題,而應該重視構建完善的“一體兩翼”機制,發揮區域內所有政策性和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形成合力,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一)“一體”:省級融資擔保公司由省級政府出資設立一家注冊資本金規模較大的省級融資擔保公司,既可以使其整合多樣化的資金供給來源,在較大的市場空間中掌握定價話語權,又可以使其信用評級達到AA+以上,并視今后融資擔保業務開展情況和需要再進行增資。將省級融資擔保公司定位為國有或國有控股公司,以體現政策性、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從政策性看,省級融資擔保公司是普惠金融政策的市場執行者,在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服務方面體現普惠性、政策性,不以盈利為目的。從專業化看,應堅持融資擔保主業,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己任。從市場化看,是多層次資關于創新融資擔保模式的思考本市場的增信服務商,對大中型企業資本市場增信服務要體現盈利性,增強自身發展能力。從規模化看,以較大的注冊資本規模來增強省級融資擔保公司為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實力,增強抵御擔保風險能力。
(二)“兩翼”:直接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業務
1.直接融資擔保業務。省級融資擔保公司作為省域內最大的融資擔保機構,要按照《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要求,開發中小企業集合債券、集合信托、短期融資券、融資租賃、票據業務等新型擔保產品和服務,切實為大中型企業資本市場融資發揮增信服務作用。積極開展履約擔保等非融資擔保業務,增強盈利能力。同時,省級融資擔保公司作為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可以運用不超過凈資產20%比例內的資本金,對省域內符合條件、愿意加入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的縣級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或經營規范的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進行控股或參股,增強縣級融資擔保機構直接融資擔保服務能力。
2.再擔保業務。主要是建立“以信用評估為主軸的小微企業信息服務體系,以風險補償為核心的風險分擔模式”的新機制。小微企業信息服務體系。省級融資擔保公司聯合各地不同所有制性質的融資擔保機構,收集、匯總、分析小微企業經營數據,提煉信息特征,判斷信用風險,實現廣泛的小微企業信息覆蓋。省級融資擔保公司根據各地融資擔保機構所提供的小微企業信用分析報告,審核準入小微企業資質。一經省級融資擔保公司審核通過,即與各地融資擔保機構建立再擔保關系,由各地融資擔保機構開展擔保業務,并區別受擔保小微企業信用程度等因素,承擔不同比例的風險。獲得融資擔保服務的小微企業可以認購保險產品,由保險公司提供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小微企業獲得融資擔保機構、保險機構增信后,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就能提振放貸信心,使小微企業輕松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見圖1)。風險分擔模式。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的省市縣三級財政風險補償資金,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建立擔保風險補償資金池,以體現政策支持,并為省級融資擔保公司在各地開展融資擔保服務提供政策支撐。省級融資擔保公司為大中型企業資本市場增信服務的盈利可以彌補公司風險。通過銀擔合作方式,借助省級融資擔保公司的資本實力,統一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平等對話,推動金融機構承擔合理的風險比例,落實有效的風險共擔機制,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撬動小微企業融資規模。通過省級融資擔保公司同保險機構合作,聯合保險公司設計針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標準化信用保險產品,開展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通過植入標準化保險產品,為銀行等多種資金供給渠道注入信心支撐,實現合理可控的增效杠桿,進一步放大可覆蓋的融資規模總量。通過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將省級融資擔保公司、各地融資擔保公司、保險公司、銀行捆綁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防控道德風險的產生。通過實施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保險機構保證保險風險補償和融資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提高銀行、保險、擔保機構服務小微企業融資積極性(見圖2)。
3.模式解讀通過以征信換增信方式,建立股東背景強、資本實力強、專業優勢強的省級融資擔保公司,將標準化的信用評價體系與統一化的風險補償體系結合起來,發揮各地融資擔保機構和保險公司放大增信效能,建立完善補償機制,對接銀行等多種渠道資金,以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信息服務:以服務求規模。建立以省級融資擔保公司為核心的全省小微企業信用征集體系,調動各地融資擔保機構利用其地緣優勢,成為覆蓋全省小微企業信息采集的一線窗口。通過省級融資擔保公圖1 圖2司與各地融資擔保機構的合作形式,利用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和政府有關部門信息系統,廣泛采集小微企業有效信息,并加以匯總分析,共同建立省內小微企業信息大數據庫,實現數據采集的準確性。結合相關合作金融機構的訴求,科學制定符合全省小微企業價值特征的風險評估模型,成為精確管控全省小微企業全局風險的閥門中樞。通過省級與各地融資擔保機構風險審核確認的小微企業,可以購買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產品,從而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多種渠道,獲得穩定、高效、低成本的融資,實現政府、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和小微企業共贏。風險分擔:聚補償謀共擔。全面梳理全省現有扶持金融業、融資擔保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建立以各級財政資源為基礎的全省小微企業融資風險分擔體系,將利益各方進行捆綁,防控各類風險。建立政府風險補償機制,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在全省統一的支持體系下,共同承擔合理的風險,積極開展小微企業融資業務,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支點抓手:以征信換增信。從小微企業征信入手,通過企業信息采集、信用評估,全面反映小微企業價值所在。根據征信內容,通過對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貸款保證保險等增信手段,增加小微企業信用。通過銀行、資本市場等多種資金供給渠道,使小微企業順利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
三、扶持政策建議
(一)優化融資擔保發展環境。準確把握融資擔保業務“準公共產品”的市場定位,發揮政府彌補市場失靈作用,研究落實新常態下進一步促進融資擔保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成立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和處理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政府部門要為融資擔保業務辦理抵質押手續提供支持和便利,對代償、清償辦理過戶等給予費用優惠。推動融資擔保體系和人行征信系統相對接。金融監管部門要推動銀行、保險與融資擔保機構擴大合作范圍,不斷提高融資擔保放大倍數。將融資擔保業務的受保企業逃廢債納入打擊逃廢債工作范圍,維護和培育社會信用。法院將融資擔保業務代償視同金融債權立案,增強融資擔保機構追償的法律保障。加大宣傳力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提振融資擔保機構行業發展信心。
(二)做大做強基層融資擔保機構。各級政府要整合現有政策資源,提升財政資金效能,積極引導融資擔保機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聚焦主業、增強實力、創新機制、規范經營,堅持服務小微企業,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和優質服務。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原則,縣級政府安排一定的資金新設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持續加大資本金注入,增強融資擔保實力,充分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主渠道作用。發揮省級擔保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對各地融資擔保機構進行參股,構建投資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擔保機構,提高國有資本對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把“小帆船”打造成“大航母”。積極支持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合并重組、增資擴股,做強主業,走專業化發展之路。創新銀擔合作方式,改變銀擔合作不對等的局面。由省級融資擔保公司代表各類融資擔保機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接,強化與銀行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以市場化方式建立穩定的小微企業融資增信服務機制,在銀擔合作準入、擔保貸款利率、風險分擔等方面爭取更多優惠條件。
(三)創新增信服務機制。加快推進小微企業信息征集體系建設,建立統一、準確、可行的小微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由省級融資擔保公司組織各地融資擔保機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收集、整理和共享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經營信息,統一各級融資擔保公司業務信息接口,建成全省性、標準化、數字化的小微企業信息共享平臺,同步實現小微企業信用增進和信用征集。推進注冊登記、生產經營、人才技術、納稅繳費、勞動用工、用水用電、節能環保等信息資源共享,不斷豐富和充實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數據,推進和完善信用體系。通過構建新型信息發現機制,吸引和撬動銀行、資本市場、互聯網金融等資源服務小微企業轉型發展。
(四)建立健全風險共擔機制。融資擔保機構和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約定比例分擔風險,提高融資擔保機構抵御風險和議價能力,以深度合作提升各方積極性,形成風險共擔合作機制和內部約束機制,降低道德風險。省級融資擔保公司要統籌協調,切實承擔風險分擔的首要責任。各地融資擔保機構要盡職履職,真實反映小微企業經營狀況并承擔相應擔保風險責任。銀行要建立擔保貸款業務專項考核機制,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切實分擔風險,并下調體系內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做到不上浮或少上浮,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積極探索建立融資擔保機構不良資產管理中心,也可以委托省級資產管理中心代理融資擔保機構不良資產處置業務,加大融資擔保機構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提高資產質量和流動性。
(五)完善風險補償和績效考核機制。一是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引導作用,加大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力度,提高融資擔保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積極性。二是建立財政扶持資金的增長機制。堅持導向明確、公開透明、普惠便捷的改革方向,依據融資擔保機構服務小微企業業績、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等因素,將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更多地向增加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增強融資擔保機構實力、提高代償能力等方面傾斜,提高財政資金的政策導向性、覆蓋面和使用效率。三是建立多層次考核機制。建立以融資擔保業務規模、服務小微企業數量、代償損失率等為主要指標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納入各級政府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工作考核內容。
作者鄭可青 單位浙江省財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