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上市公司自2011年起開始全面實施企業內控規范體系,效果明顯。總體上,已經實施企業內控規范體系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達到了內控監管的合規性要求。
4年后的今天,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實施情況再一次進入了公眾視野。日前,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發布《企業內部控制簡報》,刊登了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部撰寫的《上市公司內控實施效果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文章分析認為,“上市公司從組織架構建設和業務流程梳理上實現了‘形似’,但是內控落地‘神至’的效果有待評估”。
業內專家認為,想真正讓內控在上市公司中有效落地、達到“神至”要求,其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讓內控在上市公司企業治理的過程中,更好地幫助企業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目標轉向提升效率效益
記者了解到,內控規范體系實施以來,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能夠規范有效地實施整套內控體系,多數上市公司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組織架構以及內控流程手冊。
實際上,內控的作用如果僅僅是“合規”,對于企業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古井集團財務總監李培輝表示,從效益角度出發,企業將來實施內控的方向,是逐步通過內控、分析和決策,提升企業經營發展的效率和效益。
但是,《調研報告》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保證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保證經營管理合法合規”以及“保證 資產安全”被認為是內控目標的重要性排序的前三位選項,“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和“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兩項叨陪末座。
由此不難看出,企業對于內控目標的認識尚需一定時間加以引導。實現調查問卷統計的前三位內容,企業都需要耗費成本投入,是企業利潤的減項;屈居末座的兩項,恰恰能夠給企業增加利潤。任何的管理舉措最終都要體現為效益的提升才會長久存在,獲得管理層的認可,從這一點來看,企業對內控的認識仍需提高。
實際上,真正把內控體系建設好并且運用得當,對于企業的長期效益來說,一點兒都“不虧”。李培輝告訴記者,古井集團實施采購環節內控信息系統之后,能夠為企業節省大約5%-10%的采購成本?!暗菑耐度雰瓤氐阶罱K產生效益,這一過程大約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崩钆噍x說。
值得欣慰的是,上市公司對于內控的需求已經與日俱增。《調研報告》顯示,95.62%的主板上市公司,94.86%的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均認為需要內控。并且隨著管理層級的提升,管理人員對內控的需求程度呈現上升趨勢,財務總監92.06%,總經理為96.61%,董事長為97.11%。
其實,這就需要上市公司自管理層以下對內控目標的看法有所轉變。華能煤業有限公司總會計師文明剛表示,單純地為合法合規開展內控會造成企業工作較為被動,而實際上內控的內涵是提升企業運營的效率和效果,做到這一點才能夠使企業化被動為主動。
“同時,企業應該注重將自身的管理與內控良好結合在一起。如果一開始內控流程設計得過于復雜,而企業的管理水平沒有跟上,那么相對應的,內控就無法在企業中順利展開。”文明剛說。
內控理論研究仍需創新
從《調研報告》給出的諸多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企業在內控體系實踐的過程中,對于內控的部分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教授劉霄侖認為,這與當下我國內控理論研究尚不完善不無關系。
“企業現在從表面上接受了內控,但是深層次卻是應付監管過關的思想,因為內控是一個長效的工作,難以在短期之內提升企業的經濟表現。這其中主要的問題就在于,企業的管理與內控的關系沒有從理論上根本理清。進一步來看,這反映出內控的目標以及企業風險管理與內控的關系等問題都沒有能夠從理論上得到應有的解決?!眲⑾鰜龈嬖V記者。
劉霄侖認為上述問題的解決非常有必要,一方面,這是內控理論研究的重點課題,另一方面,上述問題的解答對于企業的實踐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企業的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是交叉的關系,內部控制中既包括管理控制的內容,也包括風險控制的內容。其中,管理控制的價值在于促進目標的實現,風險控制則是要保證目標的實現,兩者的作用和目標并不相同。企業可以從管理控制中要效益,但風險控制要起到長治久安的作用,需要企業投入資源。
另外,在實踐的過程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需要建立起系統的解決方案,而這與企業的治理以及管理水平息息相關。
“風險管理與內控的推動其實需要兩個前提條件。第一是企業治理能力的提升?,F在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逐步展開,而治理機制以及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最終還是要通過內控落實到企業的運營層面。
第二個前提就是企業誠信價值觀和文化的建立。二者缺一不可。”劉霄侖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