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文華
近兩年來,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深入貫徹落實,單位“三公”經費成為社會關注、領導重視的一個熱點。對學校“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的審計也成為教育內審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主要闡述目前基礎教育學校“三公”經費支出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有效的審計方法。
一、學校“三公”經費支出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學校領導意識淡薄、以身作則不夠,編制預算不合理,財務支出控制不嚴等原因,導致學校在“三公”經費支出中常常出現以下問題:
1.內控制度缺乏,制度執行不到位。目前,紀檢監察部門往往更多地關注行政機關單位的“三公”經費,對于學校“三公”經費的監督檢查主要還是依靠主管部門。一旦教育主管部門未嚴格要求,學校“三公”經費從內控制度上就極易缺乏,更談不上控制支出、規范管理。即便是制定了相關內控制度的學校,如無跟蹤督察,制度執行也會走樣。筆者在審計中發現,學校普遍存在制度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制度歸制度,執行歸執行。例如學校制定了公務接待管理制度,但是實際操作時,未嚴格按照接待的審批程序,各部門接待后直接開具餐費發票找領導報銷,導致接待制度形同虛設。公務用車的使用管理也存在漏洞,無出行記錄臺賬、未實行一車一卡加油、公務用車保險維修未定點等。
2.預算編制不合理,超預算時有發生。學校本應遵循先有預算、后有支出的原則,嚴格執行預算,嚴禁超預算或者無預算安排支出。但在年初編制預算時,往往未充分考慮實際需要,導致“三公”經費預算不合理,年底出現超預算的情況。如公務出國費用的預算編制,一旦學校國際處(或教科室)未合理安排好年度出國培訓計劃,編制的預算嚴重偏離實際,學校公務出國費用就會超預算。還有部分學校僅在公用經費的定額部分編制少量接待費,未在相關的預算項目中編制公務接待費用,造成公務接待費預算金額較小,費用無法列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預算不合理,如果財務人員預算意識淡薄,財政部門對支出控制不嚴,極易導致“三公”經費超預算現象的發生。
3.支出附件不合規,轉移支出現象突出。國家財經法規中對“三公”經費支出附件均有詳細要求,特別是公務接待費用。如《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中規定:建立國內公務接待清單制度,如實反映接待對象、公務活動、接待費用等情況。接待清單作為財務報銷的憑證之一并接受審計。由于公務接待內控制度執行不力,學校財務憑證后往往無接待清單,或僅有少量接待附清單。同時學校為了削減“三公”經費的賬面支出,會將經費支出進行轉移。轉移往往有兩種:一是將支出轉移到食堂、基建、工會等其他賬冊中進行核算,二是將支出轉移到會議費、教科研費、培訓費等其他科目中進行核算。
二、開展學校“三公”經費支出審計的方法
上述列示的問題往往帶有普遍性,如何通過審計來發現這些問題,甚至發現在“三公”經費支出中存在的其他個性問題呢?筆者總結了以下三種方法,快速有效地對學校“三公”經費支出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并提出合理的審計建議,幫助學校控制經費支出,進一步規范管理。
一順藤摸瓜,找準重點。學校“三公”經費內控制度的檢查是首當其沖的,順著內控制度這根藤,找準下一步審計的重點和方向。學校是否依據中央、省、市及主管部門的規定制定了適合學校實際的管理制度,是否按照自身制定的管理制度來執行,這需要我們借鑒內控制度審計的方法和要求來進行。我們可以通過審閱、觀察、實驗等方法來對學校制度的制定和遵循情況進行審計,根據內控制度執行情況的偏差來發現制度中的漏洞和潛在風險,以確定“三公”經費審計重點,這樣能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學校提供的公務用車管理制度中,審計人員發現制度中缺乏對公務用車加油卡的管理條款,缺乏如何對公務用車油耗進行控制的具體管理措施等,于是審計人員著重對該校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用進行審計。審計發現其存在公車用車運行維護費用超預算的問題,進一步核對該車加油卡加油記錄,發現某日同一加油站短時間內兩次加油情況,經進一步調查,學校存在違規使用加油卡的情況。因此,通過“三公”經費內控制度的檢查,我們會很容易并且很快速地找準問題。
二另辟蹊徑,找準方法。一般財務審計由報表到賬冊、憑證或者是由憑證到賬冊、報表,不是采用順查法,就是采用逆查法。對于“三公”經費支出的審計,我們從會計報表和賬冊中僅能了解到學校的經費支出金額,對照年度預算,看看是否存在超預算的情況存在而已,往往發現不了其他問題。這就需要審計人員另辟蹊徑,通過財政預算系統中的支出明細表來掌握學校“三公”經費支出的全面情況。將全年支出明細導出電子表格,利用電子表格篩選、查詢功能,將收款人名稱或是說明欄作為篩選目標欄,篩選、查詢后與“三公”經費支出相關的明細一目了然,再結合財務賬冊、憑證,對經費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規性進行進一步審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通過單位公務卡支付的“三公”經費支出,審計人員需將銀行存款一公務卡明細賬進行詳細審查,防止漏審。除了對學校的經費賬進行審計外,審計人員還要對學校食堂賬、工會賬等進行全面的檢查,防止學校在其他地方轉移“三公”經費支出。
三抽絲剝繭,找準問題。在審計中往往會發現:學校的“三公”經費賬面金額不大,也不超預算,好像沒什么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審計人員更要提高警惕,防止為壓縮“三公”經費支出,將費用化解到其他科目中列支。其中公務接待費最容易被會計人員轉移到教科研費、會議費、培訓費等中列支。針對這一現象,審計人員需要抽絲剝繭來找準問題。一是加強對相關費用預算執行的檢查。審計人員不能單就公務接待費科目進行審計,要對可能列支接待費的其他相關費用一并進行檢查。學校教科研經費、會議費、培訓費、招生費甚至是辦公費都有可能成為藏污納垢的地方。如果發現教科研等相關費用超預算,就要進一步分析超預算的原因,可能存在接待費用在此類科目中列支的情況。二是加強對相關費用支出附件的檢查。真實的教科研活動、會議培訓等有活動預算、通知方案等,活動預算或通知方案中會有預算安排、參加對象等重要信息,審計人員很容易就能判斷該筆支出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同時開具的發票有會場費用、住宿費用和用餐費用。如果支出沒有這些附件,僅有一張餐費發票的報銷,就可能是公務接待費用的轉移支出。三是加強對相關費用報銷票據的檢查。筆者在審計時發現學校轉移接待費支出往往有所偏好,集中體現在會議費、食品和辦公用品發票中。將學校全年的此類發票登記匯總,在橫向或縱向比較票據信息后,審計人員往往會發現很多疑點:此類票據全年匯總金額較大、固定幾家單位開具、單張發票金額歸整且相差不大、無合理附件支撐等。抽絲剝繭、幾項結合,學校“三公”經費支出的真實面貌便呈現在審計人員面前。只有這樣審計人員才能全面地、有針對性地指出學校在“三公”經費支出中存在的所有問題,以幫助學校不斷規范管理,促進依法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