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是社會特殊服務行業,一方面,醫院的醫療活動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必須講究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另一方面,公立醫院要堅持維護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如何在醫院建立全面、有效、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正確而及時的反饋醫院運行成效,引導醫療行為主體積極、主動配合醫院發展戰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真正體現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目的完整性,是醫改后公立醫院營運管理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天臺縣人民醫院作為浙江省首批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三年來對醫院績效評價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進行不斷摸索,本文就醫院績效評價體系建設作如下淺析和探討。
一、醫院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要科學、全面、系統
醫院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醫院的價值判斷、統籌預算、戰略傳達和行為導向。百元醫療設備的醫療收入等營運能力指標、業務收支結余率等收益能力指標、百元醫療收入衛生材料消耗等成本控制能力指標、診療人次等工作量指標、收入增長率等發展能力指標,平均住院日等工作效率指標,這一系列醫院目標管理期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指標,往往會成為醫院績效評價的重點。而形成醫院運營績效結果和社會責任實現程度的醫療效力指標、醫療行為質量指標,例如:以患者滿意度為核心的醫療服務質量指標,醫療費用控制、基藥使用比例等社會責任指標,術前平均住院日、三日確診率、每床日輸液量、抗菌素使用比例等醫療過程環節質量指標,新技術新項目開展貢獻分析的創新能力指標往往在醫院績效評價體系中被忽視或分離。這種重經濟指標、輕醫療指標、忽略社會效益指標的績效評價體系不能全面發揮促進醫院加強內涵建設的作用。因此一個科學、全面、系統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1. 經營效果指標體系應包含運營效果指標與醫療質量指標;2.效率指標體系應包含醫療資源配置效率指標與醫療技術利用效率指標、經營效率指標;3.效益指標體系應包含經濟效益指標和社會效益指標;4.效用指標體系應包含科研創新能力指標與醫院發展能力指標。
二、績效評價標準要客觀、合理、且具有前瞻性
評價標準是績效評價的參照物,評價標準的制定也直接影響績效評價結果的客觀合理性。醫院在進行績效指標體系建設時通常因為取數方便,或過多考慮醫院個性化因素,習慣將醫院歷史業績作為績效評價的參照物,包括與上年同期比、與歷史同期比、與歷史最好指標比較來分析效益、效率、質量的提高。以歷史標準為評價參照物,無法客觀評價發展潛力,有其局限性,而且在成本控制類績效指標的制定與執行上容易出現“棘輪效應”,在崗位以及科室的業績評價上會出現“鞭打快牛”結果。因此績效評價標準的選取,應以歷史業績為基礎,一方面結合參照預算標準,醫院的預算指標是醫院一定期內戰略目標的分解,預算的編制也結合了增量預算、流動預算、零基預算等多維度數據測算法,充分考慮了醫院的歷史基礎與發展潛力,選其合理性;另一方面,醫院在評價標準制定上要多結合行業標桿,分析研究標桿醫院的病種結構、醫療服務流程、診療規范、增收節支舉措,醫院文化建設等多維度情況,通過標桿管理來進行績效評價,明確醫院需要努力的方向,更有利于醫院開拓視野,找差距,挖潛力,具有行業指導性。對于科室間的績效評價,也可以樹立內部標桿,以某方面最優示范性科室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在內部推廣,有利于競爭和創新。對于醫院非臨床科室的績效評價也可以選取跨行業標桿,選取在價值鏈上職能相同(例如采購、后勤保障、人力資源管理)的行業進行比較,促進醫院的變革與管理的完善。醫院績效評價的標準制定充分結合歷史標準、預算標準、行業標準,績效評價結果才能客觀、合理、且具有前瞻性,更好地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對醫院運行發展起正確的引導作用。
三、醫院績效評價工作要細化到醫院日常工作中,成為醫院管理的有力工具
醫院績效評價對象通常應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醫院運營的完整過程;二是醫院運營的最終結果。因此,醫院績效評價工作不是到了目標管理期結束才開始進行,必須細化到醫院日常工作中,基礎質量評價和環節質量評價作為醫療服務的前期控制手段,強調事先溝通、事中評估、事后反饋,應避免簡單的將績效考核代替績效評價管理。績效評價之所以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簡單考核,關鍵就在于它注重了雙向溝通與反饋機制。績效評價通過對醫院目標計劃的分解,在醫院不同職能、不同環節設立了不同階段的管理目標,通過定量、定性績效指標的運行狀況的溝通與反饋,推動醫院合理制定流程、制度將以貫徹實施,并用PDCA 循環等管理方法進行持續改進,因此它是動態的、過程的。完整績效評價體系的建設比簡單的考核更有利于對崗位和科室的經營、成長、持續發展進行業績溝通與輔導,促進崗位、科室目標和醫院發展目標趨于一致。
四、建立績效評價體系需加強醫院基礎工作建設
1.醫院績效評價體系的良好運行首先取決于績效評價組織架構的建立。醫院應成立由領導分管主導,各職能部門人員參與的醫院績效管理委員會,各領域以專業的角度出發來分析衡量績效評價指標的客觀合理性,由委員會根據醫院管理需求綜合討論指標的設計權數與評價方式,并能在整個績效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組織與協調的作用。醫院績效管理委員會還應該定期以社會對醫療的需求等外部視角和醫院內部管理視角出發對醫院層面、科室層面、崗位層面多角度進行績效分析、反饋及指標體系修正。
2.醫院數據的真實、完整、有效是醫院績效管理工作開展的基礎。加強醫院會計核算工作,以能更加準確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權責發生制核算方式代替傳統行政事業單位收付實現制的核算方式,加強醫院醫療統計工作的時效性與統計口徑的一致性督查。
3.加強信息化建設。信息中心根據相關指標體系分析與評價要求,加強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監控管理建設,保證指標執行當期及歷史各期醫院實際運行數據的查閱提供,便于過程監管與結果考核。公立醫院的績效評價體系在衛生部《醫院管理評價指南的》指引下,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為最終目標,通過醫院內部運營的有效運作,對醫院的經營業績與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評價和改進,以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