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轉軌經濟體,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鮮明特色。比如,轉軌經濟的改革紅利助推后發優勢釋放;競爭性地方政府加快追趕進程,但也帶來潛在風險;發展不平衡蘊藏追趕空間,多種增長模式同時共存;超大規模經濟帶來特有的機遇和挑戰等。這些特點的存在,使得我國擠壓式增長的速度遠高于歷史時期其他后發國家,也導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經濟新常態后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
一、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1.新一屆中央領導已有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戰略方針。如強調推進全面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依憲治國、依法執政,提出要適應經濟新常態,所有這些都有利于我們平穩走向經濟新常態。
2.物價平穩運行,為改革轉型拓展了空間。物價在2012年和2013年平穩增長2.6%,2014年全年上漲2%。通脹壓力較小,為進一步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提供了空間,比如上調能源價格,提高企業資源使用成本,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3.城鎮化釋放持久動力。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是我國過去的不足,卻是經濟新常態的機遇。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鎮化率過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城鎮化率都超過了80%,而我國城鎮化至少還有20多年歷程,還有不少發展的回旋空間。
4.大國優勢提供發展支撐。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內需的支撐不可小視。目前,老百姓的消費水平正在由“千元級”向“萬元乃至幾十萬元級”轉變,汽車、信息產品和文化產品已成為消費重點,不僅會極大地推動傳統產業發展,也將形成汽車制造、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新型支柱產業,使產業體系更為協調。另外,我國人才資源豐富,又具備技術后發優勢,有條件通過自主技術創新或技術引進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5.結構調整帶來巨大空間。產業結構方面,目前過剩是相對的,主要是一般加工業的過剩,如重化工、鋼鐵、裝備制造、煤炭等,這些市場趨于飽和。但高端制造業、新能源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等現代服務業仍然短缺,潛力很大。空間結構方面,雖東部沿海地區遇到了土地和環境瓶頸,但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產業梯度轉移有寬闊余地。
二、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風險
1.財政金融風險逐步顯露,需要花較多的精力防范、控制和化解經濟風險。進入經濟新常態后,伴隨著增速下行和結構調整,原有的風險化解機制難以繼續生效,市場主體行為很難及時做出調整,原來被掩蓋的矛盾和風險就會顯露出來。比如,原先可以盈利的制造業可能因為成本上升或需求不足而出現全行業虧損,長期積累的房地產泡沫可能因為需求收縮而破滅,地方的土地財政模式可能難以為繼,等等。這些問題最終都會在財政金融部門暴露,一旦失控將會對整體經濟的穩定造成沖擊。而化解這些風險僅靠改革、轉型和創新還不夠,還需要運用其他一些特殊手段,特別是擠泡沫和釋放風險的手段。
2.新舊增長動力的接續出現斷檔,造成經濟失速。雖然我國增速轉換期的工業化水平較高、財政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國內市場規模巨大,出現新舊轉換進程中斷的可能性極低。但如果未能有效培育增長新動力,增長潛力不能得到充分釋放,也可能出現類似日本上世紀80、90年代“增長性衰退”的狀態。經濟新常態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關鍵靠創新,而適宜的創新環境要靠政府來營造。更為重要的是,從全球資源環境狀況來講,我國不可能在因循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范式的情況下實現現代化,而必須通過創新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從客觀條件來講,我國人才資源豐富,科研教育基礎扎實,具有巨大創新驅動發展潛力。但長期以來,由于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科研立項、經費管理等方面存在弊端,嚴重制約創新驅動發展。這些問題不解決,新的增長動力就難以形成。
3.宏觀經濟平衡的難度加大,宏觀調控面臨諸多兩難。隨著增長速度、動力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宏觀經濟運行呈現與以往不同的特點,調控目標間平衡的難度加大,如果處理不好,將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比如穩增長與調結構、穩增長與控風險、穩增長與促改革、穩增長與保環境之間,都存在兩難選擇。許多人認為,改革一定有利于經濟增長,其實不完全如此,原因有:一是改革的目的是多元的,包括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等,有時為了維護社會公平不得不犧牲一些經濟增長,而且社會公平確已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部分改革有可能震破泡沫,影響經濟增長。同時,穩增長與保環境(或建生態)之間也存在兩難,要想有好的環境,經濟增長速度就不能太快。這些兩難問題需要我們通過高超的宏觀調控藝術去解決,需要像“走鋼絲”一樣去維持平衡。
4.保持社會穩定的難度加大,影響到經濟增長。國際經驗表明,當經濟發展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不僅經濟問題會更加復雜,政治、社會問題也會更加突出。這是因為,發展初期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是解決溫飽問題,增長成為解決矛盾的主要途徑。而當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后,人們就會對公平、正義提出更高要求,相應的政治訴求也會不斷增加。過去長期存在但并不突出的收入差距問題、腐敗問題、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社會信用缺失問題等,都有可能成為引發社會動蕩的誘因。一旦社會穩定局面不能得到有效維持,經濟轉型升級進程就會中斷,增長就會受到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