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云雙
2014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準確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借黃島新區批復的有利時機,對全省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再研究再比照,對國家級開發區綜合評價體系進行了再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加強督查調度,確保開發區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各項指標取得明顯進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分析及預測
(一)主要經濟指標今年有望繼續保持全省首位。2013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固定資產投資額、第三產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居全省各國家級開發區首位,分別占全省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量的20.3%、32.1%和31.4%。從2014年上半年情況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0億元,同比增長14.8%;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270.5億元,同比增長12.9%;利用外資形勢較好,實際利用外資9.74億美元,同比增長8.2%。以上指標總量年內有望繼續保持全省國家級開發區首位。
(二)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進出口總額等指標增速較慢,實現跨越提升壓力較大。2013年,全省14個主要國家級開發區中,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列第5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列第12位,進出口總額增速列第9位。與全市平均水平相比,除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余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發展水平,今后要在短期內實現大幅提升,還面臨著較大壓力。
(三)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領先優勢面臨挑戰,一些重點指標有被趕超的危險。從2012年公布的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綜合評價結果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評價得分分別為547.56份和544分,綜合得分相差僅3.56分,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五位和第六位。特別在工業經濟方面,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后發優勢開始顯現,發展勢頭越來越猛。2013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總量比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高421億元,但增速低于其1.6個百分點。按照各自現有工業發展速度推算,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經濟在近兩年內即可趕超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此外,在外向型經濟發展上也存有差距,進出口額比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低21億美元,每平方公里實際利用外資比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低6美元。
從以上情況看,盡管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部分經濟指標總量上保持了全省領先地位,但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壓力較大,特別在經濟發展速度、單位面積均值等方面,與其他一些開發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后,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要想繼續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國國家級開發區中的領先優勢,就必須以承接和落實好國家戰略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堅持增量經濟抓項目,存量經濟提效益,全面快速提升開發區競爭力。
二、認真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確保各項經濟指標明顯進步
針對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我們在認真分析、集思廣益、科學謀劃的基礎上,確定下一步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一是加強對外開放平臺建設。以投資體制改革以及服務領域和制造領域擴大開放為重點,突破發展轉口貿易,大力推進投資便利化改革試點,實行內外資平等的市場準入機制,打造國際化和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國家經濟合作區(中德生態園)為載體,建立與歐盟在新能源、節能環保、城鎮化等領域合作交流機制。以前灣保稅港區為平臺,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二是提高對外開放服務水平。改革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建立前灣港、董家口港錯位聯動機制,探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發展制度和運作模式,提升國際航運服務能級。積極發展航運金融、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管理、國際航運經紀等產業。研究設立整合貿易、物流、結算等功能的營運中心和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完善外商投資代辦服務制度,一站解決外商投資、生活居住等問題。健全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三是大力發展對外投資和貿易。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和外商投資促進機制,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創新國際貿易方式,推動傳統對外貿易向現代國際貿易轉變。抓住國家鼓勵對外投資的機遇,鼓勵企業境外投資和境外并購返區投資。
(二)構建創新驅動平臺,提升經濟發展層次。承接西海岸新區國家戰略,堅持科技引領,以做強海洋基礎科研、提升技術應用、促進科技成果孵化與企業培育為重點,提升經濟核心競爭力。一是構建功能區標志平臺。按照國家對西海岸新區的定位要求,盡快把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成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的標志平臺之一。二是構建特色園區創新平臺。集中建設和升級省級海洋特色產業園,以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前灣國際物流園區特色園區為依托,重點突破海洋工程裝備、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礦產開發等領域;規劃建設海洋科技孵化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構建要素支撐平臺。規劃建設海洋人才、產權交易、數據服務等支撐平臺。建設海洋人才市場,建立與全球海洋人才密集區聯通的國際人才市場網絡,積極引進培育一批海洋創新型頂尖人才、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建設國際海洋產權交易中心,實現海域海島使用權、海洋資源開發權、海洋知識產權、海洋排污權等海洋產權集中交易。建設國家數字信息港,加快衛星定位服務系統、地理信息應用系統、貿易投資便利化信息平臺和電子商務建設,重點強化與日韓、歐盟等國家信息通道的互聯互通,開展面向全球的數據托管和服務外包業務,打造區域性國際信息化服務平臺和信息匯集與服務中心。
(三)探索海洋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存量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突出“藍色、高端、新興”產業特色,加快轉調創步伐,率先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著力實施產業、項目和功能升級工程。一是產業升級工程。改造提升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等海洋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水利用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等海洋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文化產業、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等海洋服務業。二是項目升級工程。加快推進總投資201億元的中國華信山東石油儲備基地、總投資16億元的武漢光谷海洋科技園等百億級、十億級項目,以項目升級推動產業升級。三是功能升級工程。結合石化區搬遷、前灣港轉型,著力打造國家級開發區升級版。
(四)深入研究綜合評價體系,促進各項指標明顯進步。自2012年度綜合評價開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根據《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功能區布置與管理體制的通知》【青委2013(39號)】精神,將綜合評價體系中“開發區是否與所在行政區合署辦公”指標由“是”改為“否”,由此在評價總指數中相應提高21分。但上述《通知》中明確界定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管轄面積由274.1平方公里擴大為478平方公里,由于面積的擴大導致青島經濟開發區在土地集約利用類指標上損失了分數。以2012年度為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單位土地GDP產出強度由49799.7萬元/平方公里下降為28556.7萬元/平方公里,工業用地工業增加值產出強度由362631萬元/平方公里下降為215629萬元/平方公里,僅該兩項指標就導致了約7分左右的損失。因此,要提高綜合評價體系中單位面積經濟強度相關指標的分值,最有利的條件是把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回歸至274平方公里,同時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所在行政區非合署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