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樂靖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青島市經濟在經歷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之后,與全國一樣,步入增速換擋、經濟轉型的新常態。李群書記近期要求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堅定信心、順勢而為,努力在新常態下有更大作為。全市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努力實現經濟跨越發展。
一、當前青島市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的基本特征
(一)經濟增長速度新常態
2000年以來青島市GDP增速始終保持10%以上,但從2011開始逐步放緩,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增長11.7%、10.6%和10%。今年前三季度增長7.9%,告別了過去近20年的10%以上的持續高速增長,經濟呈現緩中趨穩的發展態勢。
從全國情況看,改革開放30多年間,全國經濟實現了年均9.8%的增長,但從2011年開始連續下滑,由2010年的10.4%回落至2013年的7.7%,2014年前三季度增長7.4%。
從發展的普遍規律看,二戰以后,先后有幾十個國家進入了工業化的階段,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中等收入階段就很難繼續發展,落入了不同類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十三個經濟體進入了高收入社會。但是這十三個經濟體也表現出了一個規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增長速度的回落,回落幅度大概是40%-50%,有些甚至達到一半以上。
綜合來看,青島市經濟回落是國內外宏觀形勢的客觀反映,經濟減速換擋符合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
(二)結構優化調整新常態
全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繼2011年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二產之后,2013年三產比重首次超過50%。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2.1個百分點。
海洋經濟穩步發展。前三季度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214.5億元,增長12.5%(現價),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9.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8%。
工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是全市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企業的搬遷轉型。截止三季度末,已有100戶老城區企業搬遷,按規劃轉入指定產業集聚區。如,渤?;ぐ徇w到新河化工園區,海晶化工、青島鋼鐵已經入駐董家口工業園,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搬遷到即墨汽車產業園。二是搶抓發展新興產業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汽車和軌道交通等新興產業。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2150.1億元,增長24.2%。全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產值822.8億元,增長25.2%,其中,動車機車行業實現產值319.6億元,增長30%。三是傳統產業得到提升。如家電產業前三季度完成產值1225億元,增長16.4%,實現出口交貨值186.8億元,增長33.3%,實現利潤65.7億元,增長12.5%。
全市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前三季度,全市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527.7億元,增長11.1%(現價),占服務業經濟總量的50.9%,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金融業、現代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教育、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四大行業共實現增加值970.6億元,占現代服務業的63.5%。
文化產業強度有效提升。前三季度,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41.2億元,增長15.8%(現價),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2%,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2.6%。
(三)質量效益提升新常態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城鄉就業32.9萬人,9月末,全市各類單位從業人員298.2萬人,同比增長3.7%,增幅高于同期1.5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穩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5430元,增長11.8%。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7141元,增長9.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145元,增長12.2%。
財稅增長相對較快。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1.5億元,增長14.3%,其中,稅收收入558.5億元,占財政收入比重為83.2%。
二、新常態下青島市經濟增長的動力分析
從發展階段看,青島市正處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過渡的關鍵時期,原有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同時,青島市還處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過渡的重要階段,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步伐和水平都亟待提升。全市經濟發展迎來了動力轉換的關鍵期。
(一)人才紅利逐步取代人口紅利
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青島市人口負擔系數為34.15%,由2000年-2010年的年均下降0.51個百分點轉變為2010年以來的年均上升1.03個百分點。人口負擔系數的趨勢性上升轉變將對青島市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事業帶來較大壓力。與此同時,青島市通過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加快人才培養與引進等,高學歷人口快速增加,對提升人口素質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2013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211.9億元,增長17.4%;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5%,同比上升0.21個百分點。2013年青島市常住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專及以上的人口為143.93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4.39萬人,年均增長3.57%。人口素質的提升抵消了勞動力增速放緩的不利影響,人才紅利將逐步取代人口紅利。
(二)經濟增長亟待從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
2009年以來,投資需求對青島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50%以上,超過消費需求和外需的總和,經濟增長靠投資拉動特征明顯。隨著資本存量基數增大,實物資本、基礎設施和不動產投資的空間明顯縮小,投資效益不斷下滑,依靠高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難以長期持續,消費需求作為經濟運行的最終環節和最終實現形式,將成為新常態下拉動經濟穩定增長和良性循環的根本動力。
(三)城鎮化仍是未來幾年青島市經濟增長極
新型城鎮化將成為我市轉方式調結構、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2013年末,我市城鎮化率為67.72%,比2000年末提升12.23個百分點,年均提升0.94個百分點。全市規劃2020城鎮化率將達75%,未來幾年我市城鎮化有望加速推進。根據國際發達地區的經驗,城鎮化的進程往往伴隨著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將直接促進經濟發展;此外,隨著“人”的城鎮化,對基礎建設、住房、家庭裝修、服務性消費等方面需求大量增加值,將有力拉動投資和消費,為全市經濟增長提供穩定持久動力。
(四)改革激發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
近年來,全市積極發揮政府與市場的正向疊加效應,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經濟領域改革逐步深化。相繼出臺了多個優惠政策,從創業、創新、減負、融資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前三季度,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309億元,增長8%。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今年新登記市場主體、新增注冊資本明顯提高。隨著行政管理、金融、開放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我市經濟發展活力將不斷增強。
三、新常態下我市經濟面臨的挑戰
(一)城市經濟增長競爭力面臨挑戰
青島市經濟總量位于全國前列,在省內遙遙領先。前三季度,青島市生產總值占全省的七分之一,總量超過菏澤、德州、聊城等省內西部城市兩倍以上。但是由于發展階段的差異,青島市經濟增長近年來逐步落后于省內其他地市和國內中西部城市。在省內,GDP增速回落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省內排位回落;從副省級市情況看,前三季度青島市GDP增長7.9%,在副省級市中居第十位,高于大連(增長6.2%)、寧波(增長7.2%)等市,但與西安(增長9.8%)、成都(增長8.7%)等全國中西部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面臨挑戰
全球經濟從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進入深度調整期,受到國際市場需求低迷、人民幣升值、訂單向我國西部及東南亞等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地區轉移等因素影響,青島市外貿出口持續低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出口額增長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從全市外資企業情況看,2011年以來,全市外資企業數量下降、從業人員持續減少、出口比重連續降低,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趨于弱化。
(三)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
經濟發展必須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關注資源、關注環境、關注生態將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難以擺脫能源的高消耗,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或將在我國集中顯現。青島市積極推動節能減排、促進生態低碳發展,單位GDP能耗持續降低,但經濟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壓力依然較大。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需充分考慮對自然資源帶來的影響,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真正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四、促進新常態下經濟穩定增長的幾點建議
(一)聚集人才、創新驅動,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努力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培育十個高端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利用好人才紅利,為聚集人才搭建高端平臺,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意識,落實好國家扶持創新型企業的各項政策,重點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構建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技術市場建設,擴大專利池和科技成果儲備規模,健全科技成果確權、評估、交易和激勵機制,創新科技成果交易模式,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努力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二)有效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首先,要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努力提升居民收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覆蓋面,降低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負擔,增強消費信心,消除“不敢”消費心理;加快推進民生改革以及與之相關的金融信貸、用地、住房改革作為擴大消費的最大紅利和可靠保障。其次,要努力轉變居民消費理念。引導居民消費與經濟發展同步。轉變居民消費模式和觀念,改變大量的購買力沉淀于儲蓄的保守消費模式,發展信用消費,將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進一步釋放消費潛能。同時,要培育消費新熱點,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大力培育信息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服務、教育培訓、文化娛樂、旅游休閑、養老消費等消費性服務業,完善網絡購物、網絡游戲、三網融合、大數據等新型消費平臺。
(三)保證全市城鎮化積極穩妥有序推進
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在中心城區探索建立“積分入戶”等階梯式落戶通道,創新城鄉公共服務統籌機制,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統一,以產業化帶動城鎮化建設,尤其對于遠郊農村區域,要因勢利導,宜商則商、宜工則工、宜農則農,不僅局限于二、三產業,還要發展高效農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順應發展規律,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保證全市城鎮化積極穩妥有序推進。
(四)以改革的領先支持發展的率先
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放開用活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管住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緊扣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促進轉型升級,精簡前置性審批,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加大對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創業密切相關審批事項的改革力度;推動金融領域改革創新,加快所有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以改革的領先支持發展的率先。
(作者單位:青島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