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做好材料市場行情的跟蹤分析和研判
市場經濟下的競爭是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前提,其核心是價格。價格作為調節杠桿,服從價值規律,隨著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材料價格也隨之變化,這給合理確定材料采購價格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也更加說明了收集和分析材料市場價格信息,做好市場行情的跟蹤分析和研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進行市場調查時,要認真研究各種物資的供需現狀和發展趨勢,特別是要分清哪些物資是賣方市場,哪些物資是買方市場,哪些物資是供需基本平衡[3]。
以2011年為例,下半年受歐債危機以及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等因素的影響,鋼材、銅材價格大幅度的下跌,建筑鋼材價格行情變化如下圖1:
圖1:2011年建筑鋼材價格變化趨勢圖
由上圖可以看出,2011年全年建筑鋼材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價差近600元/噸,年初與年尾的價差為300元/噸。如此大的價格波動,凸出顯現了對物資價格行情分析和研判的重要性。每個電廠建筑工程所用的螺紋鋼筋總數量多達幾千噸甚至上萬噸,所以單個工程采購總價的差額就多達幾百萬元。因此需要通過對材料市場行情的分析和研判,來盡可能地選擇到最佳的采購時機。
在進行材料市場行情的分析和研判中,不同的詢價模式可能導致詢價結果不同,如網上信息價格查詢、電話咨詢價格、現場與供應商洽談價格,現款交易和貨到付款的價格都有可能不同,因此進行行情的分析和研判,要區別詢價要素,確保咨詢價格的準確性,同時要有重點的和部分長期具有良好合作關系的供應單位加強價格信息的聯系,充分利用供應單位在一線市場所掌握的信息資源。
最后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物資市場動態,可以訂閱政府發布的材料信息指導價等資料,并對掌握的各種價格信息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多種途徑力求了解到真實的材料市場價格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材料招標采購,達到降低采購成本的目的。
2 嚴格控制采購計劃
采購可能導致資源浪費的最大可能在于缺乏準確的需求計劃,因為采購計劃不準確導致原材料的大量積壓或者停工待料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電廠工程建設的尾期,因為采購計劃控制不嚴等原因,在公司多個項目工程竣工時都存在較多庫存的現象,有的項目在結束時庫存材料金額達到好幾十萬元。當多余積壓材料成為事實時,需要及時向其它在建項目進行調劑、平衡和處理,避免因處理不及時,造成后續更大的浪費。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要通過加強與使用材料的專業工地之間的聯系,對采購計劃認真核對材質、規格型號、數量,有經驗的采購人員可以結合以往同類機組工程的采購經驗,提出優化建議,在各項采購要素都確認無誤后,再實施招標采購。專業工地對圖紙材料清冊上的物資數量要進行審核和優化后再申報采購計劃,不能照抄圖紙材料數量,確保采購計劃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3 加強供應商信息庫的管理
選擇合適的供應商是招標采購的重要工作之一,供應商的好壞直接決定企業的采購工作是否有效、采購成本能否得到控制。任何批次的物資采購最終的采購價格都是與供應單位協商一致,供應單位的供貨能力、產品質量、物資價格水平、資金實力、業績信譽等對物資采購的價格有著直接的影響[4]。企業能否建立和儲備一批長期合作的具備較強價格競爭優勢的供應單位,將會直接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夠降低物資采購成本。平時要積極主動地引進新的供應單位,新單位為了使自己的產品打開市場,同類材料要比知明度高的企業的材料價格要低,因此,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要敢于開拓與新單位的合作。
對合格供應商信息庫的管理,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過程,任何供應單位都一直處于發展和變化之中,因此需要加強供應商的準入控制和供應商資質的審批,建立完整的供應商檔案和完備的數據庫,能夠根據供應商歷史表現(價格、交貨期、材料質量等)進行綜合評估、選擇與淘汰供應商。
4 有針對性地選擇好評標專家
物資招標采購包括發標、評標、簽訂合同等多個環節,其中評標環節決定著最后的中標單位和中標價格,直接影響著招標采購的結果,尤為重要。評委專家庫的建立,要集中企業內技術和商務方面的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人才[5]。技術評委要集中工程項目一線的骨干技術人員,涵蓋工程各個專業領域,項目現場的技術人員是招標采購物資的直接使用者,對采購物資產品的性能有著更直觀的認識,在評定技術標時,他們參與更能夠選擇到產品質量更符合現場工程要求的產品。商務評委要涵蓋企業內經驗豐富的財務人員、物資人員、審計人員、工程預算人員等,他們對財務制度、物資性能、市場行情、資質資料的審查更加熟悉,能夠選擇到資信能力更優、價格更加合理的單位作為中標單位。
評委專家庫的管理同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隨著企業每年人員的變更而不斷更新調整,涵蓋的范圍要盡可能地廣泛。每次招標采購選擇評委時,要遵循隨機性和專業性相結合的原則,隨機性是為了避免長期選擇固定的評委,可能會出現的評委傾向性評標的行為發生。專業性是根據所招標采購物資的專業類別,有針對性的選擇評委,發揮其專業特長。
5 實施具有可操作性的采購績效評估制度
結合公司的崗位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采購人員績效評估制度[6],對采購人員進行半年度或年度考核評價,主要指標包括:引進新單位參與競標和中標的頻次,采購價格和政府信息指導價的對比情況,采購事項處理的及時性,對本專業重要采購事項的掌握程度,各項目分公司對其工作的評價情況,以及采購中是否發生嚴重的問題事項等。對績效評價較差的(必要時可實行末位淘汰制),調整其工作崗位。通過績效評估,促使采購人員增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金洋,欒迪. 加強工程建設成本管理的思考——以軍隊工程建設為例[J]. 中國集體經濟,2013,03:127-129.
[2]楊俊海,蒙福龍. 平班水電站工程投資控制及降低工程造價的主要措施和成效[J]. 紅水河,2007,01:5-10.
[3]李耀亭,常松武. 比選采購在工程項目采購中的應用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09:181-183.
[4]袁龍江. 論高速(高等級)公路工程建設中主要材料的采購方式[J]. 公路,2008,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