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核算論文 > 會計政策與稅收政策在負債方面的差異

會計政策與稅收政策在負債方面的差異

  會計政策應服務于會計目標,而稅收政策則服從和服務于稅收目標。從兩者的相互關系看,稅收政策是財務會計的一個環境因素,它制約和影響財務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與披露方法;會計政策則是稅收制度的實現基礎,它決定或影響稅收政策的實現。會計政策和稅收政策的基本關系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基本統一模式,即會計政策和稅收政策基本保持一致甚至完全統一。實行“兩則兩制”前我國基本上采用這種模式。二是基本分離模式,即會計政策和稅收政策有統一性,更有獨立性,針對具體的會計(涉稅)事項,分別規定不同的具體處理原則和方法,使兩種政策之間保持一定的甚至大量的差異。現階段我國采用這種模式。下面以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幾個主要稅種的稅收法律法規為依據,對我國現行會計政策和稅收政策在負債方面的主要差異進行比較和探討。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企業的負債,按其流動性不同,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會計政策與稅收政策在負債方面的主要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放棄債權。指債權人主動或非主動放棄應收債權的行為。對債務人而言,債權人放棄債權后就有一個如何進行會計處理與申報納稅的問題。從實踐上看,大致有三種具體情形。第一種情形,因債權人破產、撤銷等原因,債務人無法支付的應付款項,按《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應轉入資本公積。而按《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因債權人緣故確實無法支付的應付款項,應作為其他應稅收入計算納稅。第二種情形,債權人與債務人進行債務重組后,債務人少支付的債務,按《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應支付債務賬面金額與實際清償債務之間的差額,應轉作資本公積,現行稅法對該項差額明確規定應并計征稅。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2003第6號令《企業債務重組業務所得稅處理辦法》規定:“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計稅成本與支付的現金金額或者非現金資產相關的稅費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所得,計入企業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中。”一次性并計納稅確有困難的,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可以在不超過5個納稅年度的期間內均勻計入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國家稅務總局取消該項審批后,按國稅發[2004]82號規定,納稅人在1個納稅年度內債務重組所得占應納稅所得額50%以上的,才可以在不超過5年的期間內均勻計入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第三種情形,債權人主動宣布放棄債權,債務人轉為資本公積或長期掛賬,對此應否計征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法尚無明確規定。但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已有相應的規定。國家稅務總局國稅字[1999]195號文件針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應付未付款規定:“企業應付未付款,凡債權人逾期兩年未要求償還的,應計入企業當年度的收益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預計負債。包括企業對外擔保、商業承兌票據貼現、未決訟訴、產品質量保證等很可能產生的負債。按或有事項準則規定,如果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企業應將其確認為負債: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指可能性超過50%、小于或等于95%);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如果企業清償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預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補償,則補償金額只能在基本確定能收到時(可能性大于95%小于100%),作為資產單獨確認且確認補償金額不應超過所確認負債的賬面價值。從這個規定中可以看出,會計上針對或有事項確認負債的概率較大,確認資產的概率較小,這也是穩健性原則的體現。而稅收上針對費用和損失,通常堅持實際支付(發生)原則,不論是企業所得稅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一般都不承認預計負債。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