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h is king”作為當今世界企業(yè)財富管理的經典,是隨著貨幣和信用的誕生及有限責任制創(chuàng)建以來,被人類經濟發(fā)展過程反復證明的最高法則。但是,由于傳統(tǒng)理念和對會計方法與利潤表的人為操控,客觀上蒙蔽了人們對企業(yè)財富管理本質的判斷,一份經過粉飾的、靚麗的企業(yè)利潤表常常掩蓋了其經營現金流本應經透露出的風險信號。14、15 世紀,在歐洲以貨幣和信用為基礎的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進而推動了以“貨幣計量”和“復式記賬”為特征的會計方法和會計理論的發(fā)展。因為有了貨幣和信用,社會資源的配置空間和時間被大大拓寬,使各企業(yè)之間的交易變得廣泛而復雜(現貨交易與期貨交易、現金交易與信用交易等等);因為有限責任制的建立,資本的積聚效應和杠桿效應被大大地釋放,使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對企業(yè)進行專業(yè)化管理和集約經營成為現實。
在此背景下,各企業(yè)為了實現對自身經濟活動的記載與總結,并向交易對手和市場釋放業(yè)績信息以獲取信用、擴大交易,同時滿足投資人對被投資企業(yè)經營信息的了解,會計及會計方法便成為企業(yè)的管理工具和信息記載、總結、報告以及與投資者、市場、政府交流的載體。為了使所有會計信息使用者(投資人、經理人、交易對手、政府監(jiān)管部門等)能夠比較各企業(yè)經營過程和成果、掌握被投資企業(yè)的經營狀況、理解會計信息,會計方法就必須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共同遵循一系列原則。
經過數百年的實踐和理論演進,今天全球各經濟體就會計方法和實務基本達成一致,這就是“四大假設(幣值不變、持續(xù)經營、會計主體和會計分期)”和若干“原則(包括1、客觀性原則;2、可比性原則;3、明晰性原則;4、歷史成本原則;5、實質重于形式原則;6、權責發(fā)生制原則;7、及時性原則;8、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9、配比性原則;10、相關性原則;11、一貫性原則;12、謹慎性原則;13、重要性原則)?!庇捎谌藗兞晳T性地將會計的周期(“會計分期”) 與預算周期保持一致,將會計對企業(yè)經營過程中的交易信息記載功能、資金流反映功能、經營成果分析功能與財務管理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尤其是在信息化和網絡高度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下,會計方法與會計信息成了財務管理最重要的數據基礎。但是,當會計按照“幣值不變”假設和“權責發(fā)生制(或稱‘應計基礎’)”、“配比性”原則進行會計處理時,其生成的會計信息并沒有反映現實即期交易和企業(yè)的真實資金循環(huán),客觀上限制了會計信息和會計列報在企業(yè)財務管理中的作用。
隨著會計實務和理論的進步,為了克服會計方法對企業(yè)經營過程和資金循環(huán)反映不足的缺陷,十九世紀中后期,英美的一些公司開始嘗試編報“現金流量表”。1862 年,美國北方鋼鐵公司自行設計的“財務交易匯總表”就是今天現金流量表的雛形,該表以“收付實現制(或稱‘現金制’)”為編制基礎,其功能主要是用來揭示現金、現金及其等價物、營運資金及“報告期”的全部財務資源的資金流量。至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先后發(fā)布了《第95 號財務會計報告—現金流量表》和《第7 號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正式將“現金流量表”作為企業(yè)對外公開的財務報表的一部分,以便充分反映企業(yè)賴以生存的現金流狀況。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高度發(fā)達的貨幣與信用機制,相對于“實物交易”而言,至少兩次將交易的目的和結果分離。首先,是利用貨幣交易,將供給與需求進行了第一次分離。如甲生產糧食,但需要農具和豬肉;在“實物交易”中,甲必須尋找到此時正好需要糧食的農具制造者乙和豬肉生產者丙,且乙能夠出售的農具和丙能夠出售的豬肉與甲能夠提供的糧食的供給、價值一致。至此,一項完美的揭開企業(yè)利潤與現金流的面紗價值交換即告完成。但如果三者之間的需求量和需求時間或產品的價值不一致,就會產生供求失衡使交易受阻或交易不充分。在貨幣信用機制中,任何產品或價值交換都以貨幣為媒介,不論甲、乙、丙各自產品的價值、各自的需求和供給差異有多大,都可以通過貨幣即時解決。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易,將原來直接為滿足生產者自身單一目的的需求轉換為多種目的的需求,將為直接獲得所需產品的結果轉換為獲得產品價值的結果。其次,交易中嵌入信用———即“預先”或“延期”支付。生產者為了盡快實現產品的社會價值,或消費者為了提前滿足需求,在彼此重復交易建立的信任基礎上,可以將產品交易與貨幣支付分期完成,從而再次將交易的目的和結果進行了分離。所以,當生產者按照一定的會計方法對一定時期的經營過程進行記錄、計算、總結時,其會計賬面的經營成果與實際現金循環(huán)總會存在差異。
假設有兩家企業(yè),一家是家具制造商(A)、一家是木材供應商(B)。在理想狀態(tài)下,當A 在市場上出售100 萬元家具,并即期收回100 萬元銷售款,同時支付增值稅金5.5 萬元、支付原材料款50 萬元、人工成本15 萬元、管理費用4.5 萬元、所得稅5 萬元,同時在其生產成本中攤銷機器設備折舊5 萬元。此時,在A當期的利潤表中反映的“凈利潤”為15 萬元。而同時其現金流量表反應的“經營現金凈流量”為20 萬元(如下表一)。A 的凈利潤小于經營現金流,主要源于成本中的“折舊與攤銷”5 萬元,這是A 過去投資時付出的現金按照會計“權責發(fā)生制”和“配比性”原則,攤入本期生產成本的“非付現費用”,實際上在當期經營中并沒有發(fā)生“機器設備”的成本性現金流出。在上例中,如果A 銷售中嵌入信用,即給消費者20%的3 個月延期付款信用。此時,其利潤表反映的凈利潤仍然是15 億元,而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經營現金凈流量則是0 (如表二)。表一:理想狀態(tài)下交易的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賬面凈利潤與企業(yè)現金項目金額項目金額凈流量差異營業(yè)收入100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稅金及附加5.5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100成本-原材料50 稅費返還0成本-人員工資等15 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0成本-折舊攤銷等5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100管理費用4.5 購買商品、接收勞務支付的現金50財務費用0 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15營業(yè)外收支0 支付利息、傭金、紅利及稅費等5.5利潤總額20 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9.5所得稅5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80凈利潤15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20 -5表二:嵌入產品銷售交易信用后的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賬面凈利潤與企業(yè)現金項目金額項目金額凈流量差異營業(yè)收入100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稅金及附加5.5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80成本-原材料50 稅費返還0成本-人員工資等15 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0成本-折舊攤銷等5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80管理費用4.5 購買商品、接收勞務支付的現金50財務費用0 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15營業(yè)外收支0 支付利息、傭金、紅利及稅費等5.5利潤總額20 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9.5所得稅5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80凈利潤15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0 15由于銷售中有20%的貨款3個月后才收回,使當期“銷售”帶來的經營現金流入減少20 萬元。這不僅抵銷了原來的5 萬元折舊,還給企業(yè)持續(xù)經營帶來15萬元的現金缺口。在上例基礎上,如果A 在本期生產經營中,得到了木材供應商B 給予的50%原材料采購付款信用,則A 本期的利潤表反映的凈利潤還是15 萬元,但其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經營現金凈流量就變成了25 萬元(如表三)。因為A 在銷售中雖然“付出”了20%的“延期付款”信用,影響其當期經營現金流入20萬元;但同時他在B 處獲得了50%的3 個月貨款延期支付信用“收入”,減少了其當期經營現金流出25 萬元。兩項“信用”抵銷后,與表二比相當于增加當期經營凈現金流25 萬元。一個正常營運的企業(yè),其現金流入和流出大致有四個方面:股東出資和利潤分配、對外舉債和清償債務、出售資產和項目投資、經營收入和成本(稅費) 支出。前三項因為不可持續(xù),僅能夠改變企業(yè)短期現金狀況,唯一能夠持久支撐企業(yè)發(fā)展的仍然是與經營現金流相應的企業(yè)凈利潤。但是,凈利潤作為企業(yè)現金流的基礎,并不等于經營凈現金流。理想狀態(tài)下,因為只有“預付”設備(廠房、機器等)投資才能具備正常經營能力,所以通常在“折舊”和“稅務籌劃”過程中,企業(yè)的凈利潤總是小于經營現金流;然而在貨幣和信用機制中,現實企業(yè)的經營現金流卻經常在凈利潤增長中出現缺口,或者在凈利潤下降過程中出現短期經營現金凈流量增長。盡管這種雙向波動是短期的、階段性的,但對于身處動態(tài)運動中的企業(yè)而言,若在市場低谷遭遇現金流缺口,即便賬面凈利潤有余,也可能終止持續(xù)經營??傊?,在現代貨幣信用關系中,由于交易方式不同、企業(yè)稅務籌劃的運用、會計核算規(guī)則和“列報期間”等影響,凈利潤與現金流是企業(yè)持續(xù)經營中的不同“體征”。因此,認真閱讀現金流量表,有助于投資者、債權人評估企業(yè)未來的現金流量;有助于評估企業(yè)償還債務、支付股利以及對外籌資能力;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分析企業(yè)報告期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之間差異及其原因,排除不同會計基礎條件下人為因素對會計信息的干擾;有助于排除通貨膨脹對企業(yè)未來發(fā)展的影響,減少投資者利用會計報表信息的決策失誤。(作者單位: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