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外成熟行業中,盈利性公司趨向于將他們利潤的大部分作為股利來支付,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持續的正常的每股股利,而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現行股利政策模式,有眾多的理論解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股利支付的代理成本模型和信號模型,然而,這兩種理論對公司應當依據何種標準決策股利支付卻未給出明確的解釋,但資本成本觀念可以作為股利決策的依據。
作者首先介紹了資本成本的內涵,認為資本成本的本質就是投資者要求的必要報酬率。接著,作者分析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股利決策分析,公司經理有可能從事滿足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損害股東利益的道德風險行為。但是,理性的公司經理清楚股利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進而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因此,在決策股利支付時,首先做到的是以投資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作為股利支付的依據,以穩定股票市場價格,鞏固對企業的控制權,在此前提下,盡可能增加股利支付。而只要公司經理以投資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作為貼現率,以項目凈現值大于等于零作為決策條件,就一定能做到按投資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向股東支付股利,而且,公司經理在決定股利支付時,也總是采取漸進增加的方式。
最后,作者得出了啟示:
1.在股利決策中,公司經理以投資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作為決策依據體現的是一種資本成本觀念,這一資本成本觀念與投資決策中公司經理以投資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作為決策依據所體現的資本成本觀念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資本成本觀念。
2.公司經理資本成本觀念的形成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投資者要有資本成本觀念、健全的經理報酬激勵機制和公司治理機制。所以,作者認為健全公司經理資本成本觀念應采取的措施有:加快發展企業債券市場等具有硬約束力的低端資本市場,培育投資者的資本成本觀念;加快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實現上市公司股權全流通。為建立公司股權激勵機制和公司治理機制奠定制度基礎。
(武麗麗整理自《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作者:馮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