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回顧了會計制度規范對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規定,指出不同規定所依據的三種理論觀點,即損益觀、權益觀、損益和權益結合觀,最后對新《企業會計準則》中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進行了深入分析。
在涉外企業會計制度方面,《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1985年1月1日-1992年6月30日施行)和《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1992年7月1日-2001年12月31日施行)對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都采取了損益觀,區別在于前者是一次計入損益,而后者是分期計入損益。
在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方面,對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1992年1月1日-1997年12月31日施行)對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采取損益觀?!豆煞萦邢薰緯嬛贫取罚?998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施行),針對股票投資,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采取損益觀,分期計入損益;對于其他股權投資,采取的是損益和權益結合觀。
在現行企業會計制度及其補充規定方面,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不區分股票投資和其他股權投資所產生的股權投資差額,將二者合而為一,將股權投資差額分期轉入投資損益。2003年3月,財政部對《企業會計制度》對股權投資差額處理的上述規定作了修正,對其他股權投資所產生的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方法,采取損益和權益結合觀。
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對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作了革新??偟膩碚f,引用了公允價值,取消了“股權投資差額”明細科目,采取了權益觀和收益觀相結合、區別不同情形分別處理的方法。對于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成本的確定,區分為企業合并(準則要求進一步區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與合并方式之外方式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分別進行規定;對于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區分為成本法核算與權益法核算,分別進行處理。
(喬運鋒整理自《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年第1期,作者:胡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