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內部控制論文 > 滬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問題探究

滬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問題探究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層出不窮的會計舞弊案件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它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在中國也接連發生了麥科特、鄭百文、紅光實業、銀廣夏和東方電子等一系列會計丑聞。據不完全統計,2009-2012年之間,每年被證監會處罰的就超50家,所有這些都說明會計舞弊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絆腳石。會計舞弊不僅損害了市場參與者的直接利益,而且破壞了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嚴重威脅到資本市場會計信息的可信度。而為了防止會計舞弊的發生,內部控制的作用顯的尤為非常重要。本文選取滬市A股上市公司2012年度的年度報告中披露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會計師事務所對此出具的審計報告為研究對象,采用按行業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樣本公司,研究了報告的信息披露、缺陷認定和有效性是否經CPA審計等問題出發進行研究,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

關鍵詞: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

一、滬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現狀及問題

1、滬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現狀

目前,滬市A股上市公司總數為947家,分屬于13個行業。金融保險業的上市公司具有特殊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規則,首先將這類行業共計23家公司剔除。隨后在分屬于12個行業924家上市公司中按20%的比例進行隨機抽樣,共抽取185個樣本。在滬市185個樣本上市公司中,根據統計,自評主體主要分為以下五種情況:

(1)由董事會、監事會直接進行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董事會擁有極大的權力,制定內部控制管理標準并且進行監督。因此,讓董事會單獨作為自評主體,頗有一些自控自評的感覺。

(2)由董事會或者董事長領導的審計委員會或內控自評領導小組,董事會和內審部門。由董事會牽頭,將權利下放給內審部門。但是內部審計部門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難將自評推廣至所有環節。

(3)審計監察部、證券法務部、風險管理部和運營管理部。審計監察部應該是專職于監察評價這一塊,其專業性應該比內部審計部門要強,而證券法務部和運營管理部則有些不全面,對于自評報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讓人懷疑。

(4)由財務部,審計部,證券部等多個部門組成的內部控制自評小組,共同合作進行評價工作,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流程交叉過多,各部門不能很好的配合,浪費人力物力,而評價活動也出現漏洞。

(5)還有一部分企業并未明確說明執行主體,其責任分配不夠明確,自評報告的有效性也不夠完善。

2、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披露

2012年2月23日,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實施中相關問題解釋第1號》中列明自評報告的示范格式。

在上述家內部控制自評報告中,有128家是采用財政部規定的格式,占69.1%,但是大多數知識直接套用,很多地方沒有細節展開說明,包含的信息較少,57家公司采用了上交所規定的格式。

3、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缺陷認定

截止到2012年12月前,在樣本的185家上市公司中,其中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為113家,占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61.08%,這113家上市公司共披露了2694項內部控制缺陷,整改了2405項,未修改285項;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中:無重大缺陷,452個重要缺陷,2242個一般缺陷。且在上述185家公司內控自評報告中,報告的格式包括財政部規定格式,上交所指引格式簡易格式和一頁報告格式,這說明目前內控自評報告沒有統一模板,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4、有效性是否經CPA審計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的要求,注冊會計師需要對被審計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在185家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公司中,有34家公司未進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另外 151 家公司都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中5家出具的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審計報告,30家出具的是帶其他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其他116家出具的都是標準的審計報告無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二、存在的問題

1、內控自評主體過于多樣

自評報告的主體在數據統計中種類較多,基本上不同的企業按照自身的組織結構或者管理結構設置了不同的自評主體。根據以上的分析,內審部門在內部控制自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董事長或者董事會的領導下,內審部門可以縮小其審計的局限性,以董事長作為領導,內審部門主要進行評價,其他財務部門證券部門等各部門的負責人予以幫助,將會比較全面有重點。

2、內控自評工作過于倉促

在研究中,39.3%的報告只是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披露和評價,并未提及對內控的設計及運行有效性的評價,可謂本末倒置。對于很多公司來說,內部控制的自評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按照規范出具報告,完成任務。在很短的幾個月時間完成自評工作,使這一原本應該給予企業內部控制實施甚至企業發展建議的工作流于形式,對于信息使用者的幫助不如預期。

3、有效性評價和缺陷認定過于形式化

大多數企業只是簡略的按照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的內容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以符合規范通過檢查為主,更注重形式上的統一和自評報告的結果,沒有結合企業實際的生產操作和控制流程,浪費了很多資源。在對滬市上市公司自評報告的統計中,沒有具體寫明自評方法的企業有62家,按照規范格式寫的企業是123家公司,基本上沒有公司結合了內控流程較具體的寫明了自評方法

4、內控自評工作未實現全面性

目前,各公司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都是以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為主,而評價指引要求企業實施內控自評時要遵循全面性原則,要求評價工作應當包括內部控制的設計與運行,涵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并非只是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

作者簡介:車馳( 1991-),男,山東榮成人,現就讀于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實務;王強(1990-),男,江西南康人,現就讀于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實務;康賀(1988-),男,山東聊城人,現就讀于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會計信息披露與監管。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