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會計自西方引入我國以來,在企業中的實踐不盡人意。管理會計本身的決策、控制、預測等功能并未發揮出來,也不能與企業戰略較好融合。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企業信息處理方式的落后及信息化使用率不高。的確,我國會計信息化起步較晚,在許多中小企業中信息化技術的使用處于較低層次。大部分中小企業雖用會計軟件記賬,但都是僅從減輕會計人員負擔、提高核算效率方面考慮,忽視了管理會計軟件的使用,無法為管理會計創造一個良好的推廣應用外部環境。
具體來說,企業信息化程度低下對管理會計實踐的負面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處理方式的落后,信息管理存在不集中、不及時、信息不能共享等缺陷,影響了管理會計實時分析和控制作用;二是管理會計軟件開發的嚴重滯后影響了管理會計決策和預測職能的發揮,無法使企業管理層體會到管理會計的重要作用,導致管理層在主觀上輕視對管理會計的應用,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提高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是管理會計廣泛應用的必要條件,企業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管理會計實施效果好壞的重要影響因素。
用友軟件總裁王文京認為,在當今經濟和技術環境下,管理會計的開展,需要信息技術和軟件系統的支持。目前,很多大型集團企業正在逐步探索建立財務共享中心,這將有助于推進管理會計在企業的運用。其中決策支持信息化包括預算預測、內部控制、決策支持、風險管理、成本分析等管理會計方面的信息化。
王文京進而指出,包括大型企業成本精細化核算、管理與控制,費用全面管理與控制,全面預算管理,企業內部責任核算及報告等,構成了我國軟件企業新的信息化市場機遇與空間。管理會計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
建立完善的管理會計信息化系統,首先是最大限度整合各類信息和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各部門想從財會部門得到信息,需要有一個可以共享的管理會計信息數據平臺,使各個部門都可以在這個共享的信息數據平臺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集中整合企業的信息資源,有效降低企業收集、加工、分析信息的成本,提高整體效益。其次,管理會計涉及較多的模型和數理統計方法,也需要有較高程度的信息化提供保障。因此,要推廣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實踐,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會計信息化程度是非常必要的,將企業的信息化與管理會計融合,讓信息化給管理會計的推廣插上雙翼,管理會計才能在企業中所向披靡。具體來講,管理會計信息化實現的路徑為:
(一)結合企業戰略,明確自身需求,并對自身合理定位,這是有效實施管理會計信息化的前提條件。企業只有認清自身需求和所處的狀況,才能開展科學合理、符合實際情況的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對企業財務人員而言,要充分參與企業的決策活動、企業的價值鏈分析、企業資源規劃、供應鏈管理和企業流程重組等工作,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
(二)優化企業的管理機制,簡化各項工作流程,制定信息規范。企業應優化人力、物力、財力配置,破除各部門之間不合理的壁壘并減少管理層次,制定相應的信息規范,確保原始數據和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一致性和適用性,建立相關的信息化標準。
(三)統一規劃,設計和建立完善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在實施管理會計信息化時,設計和建立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應能提供企業運行所需的各項功能,包括客觀準確的成本核算、及時有效的風險防范、安全的資金集中管理、完善的全面預算管理、嚴格的內部控制、操作性強的業績評價體系等功能模塊。但不是所有功能模塊都需要詳盡全面,由于企業所處的信息化發展階段不同,目標不同,因此,各功能模塊的重要程度也應有所不同,應遵循既要全面系統,又要有所側重的原則。
(四)建立起以管理會計為核心的內部管理系統,推進管理會計與業務一體化。加強以計算機管理為基礎的管理會計與業務一體化建設,使各部門能及時得到相關管理會計信息。
除此之外,還應吸收消化國外先進的管理思想,逐步引進到使用先進的管理會計軟件,使會計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過渡。
當然,管理會計信息化實施過程,要分階段進行,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發展,要有層次、有步驟地循序漸進,處理好待建各個應用系統或模塊間的輕重緩急、先后順序,決不能脫離實際,盲目操作。管理會計信息化實施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綜合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