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會計舞弊三角理論剖析內部控制與會計舞弊三動因之間的關系,并構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指標,運用配對檢驗和邏輯回歸分析方法實證分析內部控制對抑制會計舞弊風險的作用。實證結果表明,有效的內部控制能發揮防范會計舞弊的作用,其中內部控制五要素中控制環境、信息溝通和內部監督的效果更突出。
【關鍵詞】內部控制 會計舞弊 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指標
一、引言
中國于2006年先后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內部控制指引》;2008年正式出臺《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要求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出具自評報告,并聘請具有相關資格的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審計;2010年五部委陸續出臺三項《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至此,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基本建成。
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保證企業財務報告的高質量,有效防范會計舞弊風險。那么內部控制是如何發揮防范會計舞弊風險作用的?本文在借鑒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我國2009 ~ 2011年發生會計舞弊的上市公司和配對的非會計舞弊上市公司為樣本,檢驗內部控制防范會計舞弊風險的功能。
二、理論依據和研究假設
會計舞弊動因理論已較為成熟和豐富,它最早是由美國內部審計之父L.B.Sawyer提出來的,他認為舞弊的產生必須有三個條件,即異常需要、機會和合乎情理。此后,Steve Albrecht博士將其發展為“舞弊三角理論”,認為舞弊行為由三個條件共同構成,即機會、壓力和借口。而內部控制之所以能抑制會計舞弊的發生是因為內部控制與會計舞弊三動因存在密切聯系。
1. 內部控制對機會動因的影響。機會是指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或監控無效而給舞弊提供平臺且保證舞弊行為在合理的將來不會被揭發。機會是會計舞弊發生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是會計舞弊從想法轉變為實際的通道。內部控制的漏洞將直接給會計舞弊提供機會。
內部控制五要素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與內部監督,內部控制缺失為會計舞弊提供機會主要通過內部控制五要素體現。控制環境的漏洞尤其是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的缺失為會計舞弊制造有利條件;而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則難以識別舞弊風險因素。舞弊企業往往缺乏科學有效的風險評估體系,一旦市場變化,由于風險評估不當而陷入困境則會增強其會計舞弊的動機;而控制活動的缺失則難以實施事前糾正和事中監控,某項控制活動失效會引起舞弊鏈條效應。信息溝通的低效會造成信息不對稱,誘發會計舞弊;而監督的失效則難以實時堵塞漏洞,給舞弊提供可乘之機。
2. 內部控制對壓力動因的影響。壓力實質上是舞弊者產生舞弊的根源,它往往受到外來或自身、經濟或非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從企業角度來講,壓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財務壓力,主要包括新股上市壓力、配股融資壓力、保牌壓力、償債壓力、完成業績指標壓力、股利分配壓力;另一方面是非財務壓力,主要包括保持企業優良形象以及社會信譽壓力。從個人角度來講,壓力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個人的利益需求驅使壓力;另一方面是個人職位升遷壓力。
公司總是處在內外部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中,公司要實現財務業績目標,就要達到相關業績標準和要求,如何在風險重重的環境中達到業績或財務標準,這就需要依靠風險評估機制,及時識別、評估、計量、監督以及控制各種經營及財務風險。其次,控制環境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往往存在內部人控制的情況,高級管理人員控制權增加,權力膨脹,為自身謀求利益的動機也越強烈。最后,內部監督也會對壓力因素產生影響。審計委員會或監事會下設的內部審計機構應行使內部監督和檢查職能,及時發現控股股東和管理層操縱嫌疑。
3. 內部控制對借口動因的影響。借口是舞弊者能找到為自己舞弊行為開脫的“合理”理由。代理理論認為個體都具有理性自利的行為特征,當舞弊壓力和機會同時存在時,舞弊傾向者往往會為自己編造合理化借口。特定的控制環境因素和內部監督氛圍會對個體道德認知產生巨大影響。當企業內部控制環境中治理結構不合理而產生內部人控制時,權力集中在領導者手中,企業往往會出現決策“一言堂”現象,包括要求下級人員服從上級決策而進行會計舞弊。當企業缺乏誠信經營、道德為先的企業文化和嚴格的內部監督要求時,員工往往忽視對會計舞弊行為的防范,使舞弊行為常態化。
綜上所述,根據Albrecht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論,會計舞弊發生的機會、壓力和借口三者缺一不可。內部控制的缺失為會計舞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并激化了舞弊者舞弊的動機和壓力,也會影響舞弊者“合理化”借口的思維路徑。總之,會計舞弊的壓力和“合理化”借口受到機會——內部控制失效的影響,當機會、壓力和借口共存時,會計舞弊行為就會發生。因此,應完善企業內部機制,時刻關注企業內外部的各種風險,發揮內部控制防范會計舞弊風險的“免疫”功能,從而嚴控會計舞弊行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質量越高,會計舞弊發生的機會越小。
三、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1. 樣本選取。本文運用配對樣本進行實證檢驗方法,即根據特定標準和條件選取會計舞弊公司和對應的非會計舞弊公司,運用EXCEL、SPSS、eviews等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探究內部控制與會計舞弊的關系。
(1)舞弊公司的樣本選取。本文選取2009 ~ 2011年滬深兩市發生會計舞弊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舞弊公司樣本從CCER數據庫的“中國上市公司違規處理研究數據庫”中選取。該類舞弊公司違規的類型包括:虛構利潤、虛構資產、推遲披露、虛假陳述、重大遺漏、大股東占款和操縱股價等(具體見表3)。剔除數據缺失、金融行業的公司樣本,最終會計舞弊公司樣本為157家。
(2)配對樣本選取。上市公司發生舞弊除了受到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情況的影響,還會受到企業所處行業、企業規模、外部經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選取配對公司進行比較研究,并嚴格按照以下標準選取配對樣本。①在研究期間配對公司未受到監管機構的處罰。②配對公司與舞弊公司屬于同行業。③配對公司與舞弊公司上市地點相同,即都隸屬于上交所或深交所。④配對公司必須是非ST或∗ST的上市公司。⑤配對公司與舞弊公司發生舞弊前一年年末資產規模的差異區間在[-9%,9%]。根據上述標準,我們為每家舞弊公司選取了正常公司的配對樣本,共計157家,研究樣本總量為314家。
2. 數據來源。樣本公司及配對公司的公司治理數據和財務數據主要來源于CCER 數據庫和國泰安(CSMAR)數據庫。而與內部控制相關的數據主要從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和相關公告中手工采集整理。
四、變量及模型設計
1. 變量設計。
(1)被解釋變量。模型中被解釋變量Fraud表示企業是否發生會計舞弊,如果企業在2009 ~ 2011年因會計舞弊而受到公開處罰時,其值取1,否則取0。
(2)解釋變量。本文將內部控制五要素細化為分指標,通過采集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數據,最終形成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指標(ICI),并將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指標中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和內部監督五要素下各指標得分值作為模型的解釋變量(見表1)。
(3)控制變量。①LEV表示資產負債率,即年末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②SIZE表示公司年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控制公司規模對是否發生舞弊的影響。
2. 模型設計。根據前面分析,本文的研究模型為:
Fraud =β0+β1ICI1+β2ICI2+β3ICI3+β4ICI4+β5ICI5+β6LEV+β7SIZE+ε
五、實證結果分析
1. 描述性統計。我國上市公司行業類型多種多樣,因而行業的經營環境、競爭程度、行業增長率、行業平均利潤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舞弊情況也各不相同。表2列示了我國2009 ~ 2011年舞弊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制造行業公司舞弊的比重最大,主要是由于我國制造行業發展迅速,從事制造業的公司數量龐大,競爭非常激烈,會計舞弊的動機和壓力較大。其次,房地產行業舞弊的比重也相對較高。究其原因,房地產行業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快速擴張,公司規??焖倥蛎洠鄬Χ?,企業各方面的制度包括內部控制在短期內難以及時更新以適應企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大大降低,公司各種機制出現較多漏洞,給會計舞弊提供了機會。
企業會計舞弊的手法多樣,表3是對舞弊公司舞弊手法的歸納匯總。其中,企業舞弊行為主要發生在推遲披露、虛假陳述、重大遺漏、違規購買股票這四個方面。這幾種舞弊行為是常見的會計舞弊類型,有一定的隱蔽性。我國現行信息披露制度、監管制度尚不完善,企業一旦經營業績不佳,往往就會想盡辦法進行掩蓋。
2. 內部控制五要素及綜合評價指標的統計分析及配對檢驗結果。本文對五要素各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Wilcoxon符號秩檢驗,其中控制環境、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內部監督這四個變量的舞弊公司均值分別為8.27、3.35、4.68、8.38,均顯著低于配對樣本的均值,且T檢驗和Wilcoxon檢驗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但風險評估要素沒有通過配對檢驗,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F分析如下:
(1)內部控制環境的統計結果分析。相較于會計舞弊公司,正常公司內部控制環境建設更為完善。舞弊公司更可能為非國有控股公司,其控制環境建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相對較高,董事長或副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容易產生內部人控制現象,導致制衡機制失效;組織結構設置存在漏洞,權責劃分不清晰,落實不到位;企業管理層完善內部控制的觀念有待加強。
(2)風險評估的統計結果分析。風險評估要素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整個過程。存在舞弊公司的年報中較少披露未來經營期間風險提示以及應對措施,財務狀況不理想。在風險評估方面的評分,兩類公司的差距不大,可能是因為《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從2011年開始試點,2012年才開始在上市公司實施,各企業在思想上對風險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努力去推行才能不斷完善。
(3)控制活動的統計結果分析。正常公司在控制活動方面的得分與舞弊公司的得分差距僅有0.33,其主要原因是兩組公司都建立了相關控制制度,但是執行力度和執行效果參差不齊,而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制度的執行和落實,而不在于制度的建設。
(4)信息溝通的統計結果分析。舞弊公司和正常公司在信息溝通要素評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首先,在制度設置上,舞弊公司較少設置重大信息內部報告制度和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等對內對外溝通機制;其次,在信息披露上,舞弊公司更傾向于隱藏對公司不利的信息,透明度較低。值得注意的是,舞弊公司董事會會議得分較正常公司高,表明董事會會議次數更多,這可能是舞弊公司面臨經營問題較多也較復雜,董事會需多次召開會議反復進行討論,以便統一思想。
(5)內部監督的統計結果分析。舞弊公司在監督方面與正常公司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舞弊公司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難以發揮內部監督的作用。二是監事會和會計師事務所對舞弊公司內部控制的評價意見平均分值偏低,相比正常公司內部控制有一定的差距。三是舞弊公司較常出現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現象,這反映出舞弊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比正常公司大。四是舞弊公司的審計報告類型平均分值較低,反映舞弊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報告的可能性更大。
從檢驗結果看,會計舞弊公司和正常公司在控制環境、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和內部監督均值的差異都較明顯,這表明正常公司內部控制的五要素評價明顯好于舞弊公司。同時,兩組公司的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指標ICI的均值差異在5%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正常公司內部控制的整體評價得分率也顯著高于舞弊公司。此外,舞弊公司和正常公司的規模(size)均值相差不大,t檢驗結果也表明兩者均值差異不具有顯著性,這說明配對樣本公司在規模上與舞弊公司具有相似性,選取的配對樣本公司具有合理性。
3. 回歸結果分析。內部控制五要素評價指標和綜合評價指標與會計舞弊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控制環境(ICI1)、信息溝通(ICI4)和內部監督(ICI5)這三個變量在5%的水平上顯著,而風險評估(ICI2)與控制活動(ICI3)這兩個變量在5%的水平上并不顯著。其中ICI1回歸系數為-0.032 418,表明內部控制環境對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ICI4回歸系數為-0.049 468,表明信息溝通機制正向變化1%,會計舞弊發生率下降0.049 5%,信息溝通對財務報告可靠性存在正向影響作用。ICI5的回歸系數為-0.076 773,反映內部監督在實際中發揮了對財務報告生成過程的風險防范作用。風險評估(ICI2)對會計舞弊的影響趨向雖然驗證了假設,但并不顯著,其原因是目前情況下各公司在制度上建立起來的風險評估系統仍不健全??刂苹顒樱↖CI3)不具有顯著性,原因是制度的執行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綜上所述,內部控制的五個構成要素對財務報告可靠性仍具有一定的影響。
表5還表明,內部控制整體有效性在5%的水平上對會計舞弊產生重要影響。ICI的回歸系數為-0.043 004,表明企業內部控制整體質量越差,則會計舞弊越有機可乘;相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越健全,執行力度越強,則舞弊的可能性就越低。這與我們的研究假設一致。
六、總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會計舞弊動因三角理論,分析了內部控制對防范會計舞弊風險的作用,并以2009 ~ 2011年滬深兩市發生舞弊的157家上市公司以及相應的配對公司為樣本,實證檢驗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會計舞弊風險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舞弊公司內部控制機制的整體效果與非舞弊公司存在較大的差距,也驗證了有效內部控制對會計舞弊風險防范具有積極作用。
最后,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 完善內部控制環境??刂骗h境是內部控制的基礎,是治理會計舞弊措施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企業管理層應增強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形成領導重視、全員參與、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企業文化,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公司財務報表質量,從源頭上有效遏制會計舞弊。
2. 上市公司應重視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結合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業務拓展情況,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建立風險管控流程,加強應對策略研究。同時,應注重建立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明確風險預警標準,對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或突發事件,制定應急預案、明確責任人員、規范處置程序,確保突發事件及時得到妥善處理。
3. 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建立以審計委員會為主導、內部審計部門具體實施的內部審計模式,可增強企業的“免疫系統”功能。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部門應參與組織內部控制的設計與修訂,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有效防范舞弊行為。
4. 企業應建立健全反舞弊機制,堅持懲防并舉、重在預防的原則,明確反舞弊工作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明確有關部門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職責權限和協調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規范反舞弊案件的舉報、調查、處理、報告和補救程序,建立情況通報制度,及時防范因舞弊而導致內部控制措施失效風險。
【注】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學科共建項目(項目編號:GD11XG616)、廣東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育項目(項目編號:Z9992012);廣州市社科項目(項目編號:08B24)和廣東財經大學校級課題(課題編號:08YJRC63005)的研究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Ashbaugh-Skaife H, Colins D W and Kinney J W.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
2. Ruth W.Epps and Cynthia P.Guthrie. Sarbanes-Oxley 404 Material Weaknesse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 Accounting Forum,2010;32
3. 吳益兵.內部控制的盈余管理抑制效應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4. 章鐵生,林鐘高,秦娜.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能否抑制財務舞弊的發生.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1;4
【作 者】
孫燕東(教授)
【作者單位】
(廣東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廣州 5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