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對被并購企業的估價是并購過程當中特別關鍵的一個環節。如果估價過高,會導致并購方股東利益受損;如果估價過低,則目標方股東利潤受損。因此,并購估價要考慮到雙方的利益,做到盡量真實、公允地評估企業價值。否則,并購后雙方企業的共同價值很可能不升反降,結果不但會導致并購的失敗,更會造成社會資源的低效率組合配置。
【關鍵詞】
企業并購;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 價值評估
1 緒論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我國企業并購從數量到規模都在擴大,但是不盡人意的是估價理論停滯不前。本文旨在通過對并購估價方法的研究,力求找到一種相對而言能夠比較準確地評估企業價值的方法,盡可能的維護各方的權益,同時促進了資源高效性的流動做到資源的合理高效的運用。
2 并購與價值評估理論
2.1企業并購理論
企業并購,是指企業法人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的基礎上,以特定的經濟方式取得其他法人的產權的行為。一般來說,并購又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即兼并和收購。兼并和收購雖然定義不同,但兩者也存在著顯著的共性,即兩者都是指企業為獲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而進行的特定的交易和資本運營。因此,通常將兼并和收購合在一起使用,即并購。
2.2價值評估理論
企業價值評估是由專業的評估人員在全面考慮企業擁有的資產狀況和將來能夠獲利的能力及其他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并且將此與企業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及行業發展背景相結合,對企業的綜合價值進行的評估判斷的過程。
對企業的價值進行準確的評估,能夠為并購活動是否可行提供客觀的前提判斷依據。并且實際的并購過程來看,只有明確了目標企業的交易價格以后,并購方才能進行實際的并購行為。
3 目標企業價值評估方法介紹
目前國內外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比較多,以并購價值評估理論的發展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為基礎,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收益法,第二類方法為市場法收益法,第三類方法為成本法。其中收益法又可分為兩種,即收益資本化法和未來收益折現法;市場法根據所選參照物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參考企業比較法和并購案例比較法。
3.1收益法
收益法,是指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估測出目標企業未來的預期收益值,然后進行對估測值進行折現,再累加求和,據此來判斷目標企業價值的方法。收益法的理論依據是一項資產的價值體現為利用這項資產所能夠獲取的未來收益的折現值。
3.2成本法
成本法是以企業當前資產負債表中記錄的全部資產和全部負債的賬面價值為基礎來對目標企業的價值進行評估的方法。成本法是從靜態的角度出發,評估所用數據基本來源于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過程中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與公司的未來發展潛力,也不考慮其他對公司價值能夠產生很大影響的外部因素。
3.3市場法
市場法認為相似資產在相似條件下應該具有相似價值。市場法的具體思路就是先在市場中找到與目標企業各方面都比較相似的參照企業,然后設定一些特定的指標,將目標企業與所選擇的參照企業的特定指標進行比較,進而判斷和確定目標企業的市場價值。
3.4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綜合比較分析
3.4.1成本法的簡要評價
成本法是比較常用的評估方法,在評估時它不但全面考慮了影響資產評估價值的很多因素,還系統的對各種因素進行了量化。
雖然在實踐應用中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資產的歷史獲取成本與其未來價值的關系難以判斷,二是實踐中難以反映出來企業組織資本的價值。
3.4.2市場法的簡要評價
市場法相對來說比較簡便易懂,較容易運用。市場法的運用中很多數據和參數的測算都較為清楚明了,并且市場法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加準確的反應現實情況。
市場法的評估體系相對來說比較科學完整,并且是基于未來收益進行的判斷,所以其結論有一定可靠性,因此市場法在實踐中應用較為廣泛。但有時市場法會有一定的主觀性,比如采用市盈率法時,在確定收益指標和市盈率時用市場法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大風險。市場法有兩個使用條件,一是資本市場較完善,二是企業的經營較穩定。
3.4.3收益法的簡要評價
收益法的實質就是將公司未來的現金收益按照一定的貼現率貼現到當前的方法。收益法的應用必須有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己經完成了對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預測一個公司未來現金流量涉及對公司產品、客戶、管理、以及整個行業和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同時個人的經驗和判斷也同樣重要,因此能否準確預測未來現金流量是成功運用收益法的前提。
4 研究結論及建議
在企業并購的實踐過程中,對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爭議很多的一個環節。在估價過程中,要清楚地認識到企業的價值究竟在哪里,是在于企業現有的資產,還是在于能夠提供未來現金流,或者是在于它所帶來的期權的價值等等。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估價的結果才能夠保持客觀公允,才能夠為后續的并購提供指導依據。
以上三種方法是目前實踐中比較常用的三個評估方法。在實務中,通常要根據目標企業的實際情況而選擇適合的評估方法,以下是對三種方法簡要的對比分析:
成本法是這三種估值方法中最為傳統的方法,其能夠對目標企業的資產進行比較全面客觀的測量,因此,成本法比較適用于那些擁有較多實物性資產的企業,但成本法對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其他因素考慮的較少,因此應用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
市場法的操作時間相對來說比較短,這樣也更能體現其高效性,使企業及時做出決策,然而市場法的實踐還不是很到位,在我國的使用時間還比較短,剛重要的是某些交易信息不容易獲得,甚至是公開的信息,因此,市場法在我國目前資本市場上應用比例很低。
收益法是在目前的評估方法中發展較為快速,計算方式也較為靈活的評估方法,相對來說收益法能夠對影響企業價值和未來收益的因素進行比較全面的考量,也正是這一點對改善和提升企業的經營業績至關重要,再加上實用性比較強,所以應用也是比較廣泛的。
然而,在實踐當中,也要應時而論,不同的企業和其所在的行業在不同的時期,都有其獨有的特點,因此評估者要合理選擇所需的評估方法,以避免因評估方法選擇不當使得評估結果不公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秋明,陳嘉.公允價值在國有股權轉讓定價中的應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4):129-132
[2]郭恩才,劉曉明,劉芳:《關注企業估值遏止國資流失》,《中國高新區》 2007,(12):78 -82
[3]高國超:《公司并購中目標公司價值評估方法研究 》,西南財經大學2007
[4]柴洪,李桂麗:《公司并購的價值效應及價值估值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9年第1期
作者:杜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