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監管層要求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健全內部控制體系,編制內控手冊并組織實施,開展自我評價和外部審計評價等一系列工作。同時,中央國資委要求各中央企業集團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在董事會層面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各企業也要設立風險管理專門機構,加強風險管控,確保經營與財務安全,而加強內部控制是風險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五部委制定下發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于內部控制的定義(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相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過于空洞。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普遍沒有西方公眾公司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實施的主要承擔者在于經理層,甚至更多的情況是由財務部門牽頭組織實施,以財務內控為企業內部控制核心內容。個人認為對于內部控制目標(五項目標)的定義也過于寬泛,幾乎涵蓋了企業經營管理的所有目標。
對于內部控制五要素,個人認為內部環境應是最重要的控制要素。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能認識到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等內部控制環節的重要性,但往往容易忽略對內部環境的改善,導致控制活動最終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當前,很多企業都在內控制度建設方面狠下功夫,包括外聘專業的咨詢公司幫助完善相關內控制度,編制內容完整、控制全面的內部控制手冊,以應對各方面的形式檢查。但對設計好的制度和流程執行起來總會因種種原因不能到位,導致制度流于形式,最終結果仍是內部控制缺陷。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控制環境存在問題,制度執行沒有基礎。制度可以照搬,但控制環境是無法復制的。
在我國國有企業中,由于國有股權一股獨大甚至國有全額出資,公司治理結構普遍存在問題,所有者缺位的問題至今未能很好地解決,監管層嘗試實行了外部董事制度、國有企業監事會制度等以期完善治理結構,但大多治標不治本,收效甚微。在機構設置與權責分配方面,國有企業大多機構龐大健全,各部門權責劃分比較清晰。企業內部普遍設立了審計、監察機構,配備了專人員。機構設置與運行方面不存在大的問題。
國有企業在人力資源政策方面普遍存在先天缺陷,老的國有企業存在全家大小在同一個單位任職的情況。此外,國有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因照顧各種關系而錄用的員工,部分人員還處于重要崗位。內部控制看似管控風險,實質是管控人,如崗位輪換、強制休假、行為排查等控制措施都是對人的管控。歷史上山西著名票號日升昌對于新應聘學徒需調查應聘者祖上三代的誠信紀錄,從源頭上控制員工的道德風險。在稻盛和夫看來,領導者不僅要有能力,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個人品德,他認為,“近年來頻繁出現的許多單位的舞弊事件,甚至導致今天社會道德敗壞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雖然有才氣但是缺乏領袖資質的人物占據了領導崗位。”稻盛和夫常常引用中國明代思想家呂新吾的話來闡述他眼中的“領袖資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對于領導者而言,能力和辯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深沉厚重的人格,包括內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堅持正義的勇氣等一系列“正確的為人之道”。可見人力資源政策、企業的用人觀對于內部控制實施之重要。如果企業內部裙帶關系盤根錯節、關鍵崗位人員由關系戶占據、獎懲先要顧及情面,企業要想有效地實施內部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位同事退休后跟隨子女定居北歐,山林里長滿了野生蘑菇,有些當地游客采摘部分回家食用,雖然沒有法律規定,但大家都很自覺地只采摘一頓的份量,同事感慨可持續發展、誠實守信、低碳環保、自覺知足等理念在西歐國民心里已根深蒂固,與中國社會的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心態形成鮮明對照。在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亂象重生而又不觸及法律,因此光有法律與規章是不夠的,還要有相應的道德約束和人文基礎。同樣,企業文化對于內部控制的實施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遠比制度和考核重要,企業要自上而下形成正氣,營造團結協作、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勇于承擔的企業文化,只有這樣,企業實施內部控制才有其基礎,尤其是誠實守信,于企業、于個人都是根本。
王岐山在最近的反腐工作中提出,要讓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結合課程教學中的舞弊三要素,即壓力、機會、借口。要想干部“不能腐”,那就要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不敢腐”,那就要加大懲治力度;人的主觀決定行動,要想做到“不想腐”,必須要加強教育、正確用人。實施內部控制也是同理,不能老盯著“不能腐”大做文章,更要從如何“不想腐”、“不敢腐”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