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舞弊丑聞的頻頻爆發,內部控制這個概念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現有的內部控制研究成果主要來自三個渠道,審計角度、組織管理角度和行為控制角度。
為了對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軌跡進行全面的了解,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理論基礎以形成完整的范疇,本文從多個視角對內部控制文獻進行回顧,來探求它的發展趨勢。
1.審計流程視角下的內部控制。從審計的角度看內部控制始于會計工作,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和企業壽命的延長,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越來越明確,從而孕育了現代意義上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它出現于20世紀,至今為止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內部牽制時期、內部會計制度和內部管理控制時期、內部控制結構時期、內部控制整體框架時期。本文分析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發展歷程,得出其核心工作是糾錯防弊,以確保企業各項工作按計劃進行,顯然不能滿足現代企業應變、創新的需求。
2.組織管理角度下的內部控制。近二十年來,管理控制的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其重心基本集中在內部控制手段的創新、內部控制要素的權變研究和內部控制模式的自我導向。管理視角下的內部控制研究越來越多地將TQM、ERP、作業成本法、經濟價值分析和非財務的業績評價等方法用于控制職能中,由此產生的控制手段提高了企業適應外部環境迅速變化和提升創新能力的要求,他們很有必要被引入到內部控制框架中。
3.個體行為視角下的內部控制。與管理控制的研究類似,行為控制的方法體系已經日漸成熟,從與審計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控制在處理違法違規行為中的作用。除了受到技術進步等的影響,陸續開發新的控制機制以外,行為控制及其測量更多的是集中在借助權變理論、代理理論等比較常見的規范研究工具,分析各種控制方法的實用性上。
最后,作者提出,內部控制研究要將三者有效地融合,但應當著重關注以提高自我引導能力為目標,關注引入前饋和柔性的控制手段。
(周鑫整理自《審計研究》2007年第1期,作者:張硯 楊雄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