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省將裝備制造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點支柱產業,全省裝備制造業快速崛起,創新能力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已經形成門類較全、規模較大、優勢明顯的產業體系,總量居全省工業行業前列,實現的稅收增長較快,成為我省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省裝備制造業財稅情況分析
裝備制造業是指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七大類行業。2006年至2011年,我省裝備制造業共實現稅收540.56億元,占工業稅收的比重為13.53%,占全口徑稅收收入的7.28%。總體來看,有以下特點:
1.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近年來,我省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2006年,裝備制造業企業數為1681個,2011年為2723個,5年新增企業1042個;2006年裝備制造業工業規模增加值為362.41億元,到2011年達到2178.85億元,5年增加1816.44億元,是2006年的6.01倍;2006年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為54.63億元,2011 年為 641.72億元,比2006年增加 587.09億元,增長1174.66%。由此可見,裝備制造業已成為我省工業領域中增長較快、效益良好、貢獻突出的重點行業。幾年來,我省涌現了一批技術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較強、發展勢頭迅猛的企業龍頭,有效帶動全省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2011年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銷售收入分別完成463億元、508億元,兩家企業收入合計占全行業比重達13.8%,產業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居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和世界工程機械企業的前列;株洲電力機車、湘電集團兩家企業銷售收入2011年分別突破100 億元,已成為同行業的排頭兵。重點企業的較快發展,使長株潭地區工程機械產業規模達到全國的20%以上,株洲、湘潭兩市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達到全國的20%以上,初步形成了長沙工程機械、株洲軌道交通、衡陽輸變電等產業集群,產業基地建設和產業集群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2.稅收收入較快增長,貢獻率大幅提升。2006年,裝備制造業重點稅源企業累計實現稅收32.78億元,占工業稅收的7.51%,占全口徑稅收的4.44%。2011年,裝備制造業重點稅源企業累計實現稅收167億元,占工業稅收的17.14%,占全口徑稅收8.69%,比2006年分別提高9.63、4.25個百分點。2006年至2011年,裝備制造業稅收年均增長38.5%,比工業稅收年均增幅高21.09個百分點。
3.專用設備制造業發展較快,金屬制品業后勁不足。我省專用設備制造業稅收增長最為強勁,2006年該行業擁有企業259戶,占裝備制造業戶數的15.41%;全年實現稅收7.45億元,占裝備制造業總稅收的26.11%。到2011年企業總數擴張到471家,占裝備制造業戶數的17.3%;全年實現稅收50.34億元,占裝備制造業稅收的30.14%,比2006年提高3.97個百分點。與專用設備制造業相比較,金屬制品業發展相對較慢,規模較小。2006年該行業擁有企業225戶,占裝備制造業戶數的13.38%,實現稅收2.89億元,占裝備制造業稅收的8.83%。到2011年金屬制品業企業數為342家,占裝備制造業企業數的12.56%;實現稅收入6.19億元,占裝備制造業總稅收的3.71%,企業戶數、稅收收入占比均低于2006年。
二、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總體規模偏小,配套率相對較低。我省裝備制造業除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優勢比較明顯的領域外,其他領域普遍存在規模小、競爭力弱,制約了裝備產業地位快速提升。如,2011年金屬制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資產總數占裝備制造業的比重分別僅為4.24%、4.39%,上繳稅收占比分別僅為3.71% 、1.99%。同時,裝備制造業配套率較低,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發動機等高端產品的關鍵基礎零部件發展相對滯后,省內自主配套率不足20%,其中工程機械主導產品省內配套率僅為10%。基礎零部件薄弱的問題,已成為我省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2.稅收增長受政策性因素影響較大,可持續發展隱憂顯現。近幾年來,我省裝備制造業稅收增速較快,與行業的周期息息相關,也與宏觀調控政策綜合作用緊密關聯。從投資拉動情況看,裝備制造業受益匪淺。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重點項目的投資力度,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推動了全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為裝備制造行業發展創造了市場空間。從政策支持力度看,裝備制造業受到重點關注,我省落實中央結構性減稅政策,有利于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如對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以及對小排量汽車減免車輛購置稅等政策,均促進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但從近兩年來看,投資增長有所放緩,而消費帶動經濟增長不足,同時,結構性減稅邊際效應遞減等,使我省裝備制造業增長有所回落,尤其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受政策影響,該行業近幾年上繳稅收增幅放緩,2011年增幅比2010年回落27.87個百分點。
3.行業競爭激烈,市場環境不夠優化。裝備制造產業的產業鏈較長,產業集群使產業鏈中各環節緊密相連,各企業既分工協作,也相互競爭。良性競爭有利于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進行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加快技術的轉移,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但競爭激烈程度過大,甚至惡性競爭,就會形成內耗,影響相關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阻礙整個行業的發展。
三、加快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做強做大核心企業,推進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產業的發展要靠核心企業的帶動,我省已制定了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圍繞這一目標,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產業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強化自主創新、加快技術改造、培育核心企業、打造知名品牌為重點,夯實產業基礎,強化服務增值,積極培育市場,快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充分依靠市場和行政手段,形成多層合力;抓住重點項目,實施裝備自主化;提升配套產品制造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增強國際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將我省建設成為先進裝備產業重要基地。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一是落實好結構性減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研發項目等,及時兌現稅收優惠。二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的項目,優先給予配套資金支持;三是設立裝備制造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用于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提高市場占用率,促進企業加快發展。
3.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引領裝備制造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省政府領導牽頭,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協調領導小組,構建高效合理的政府調控體系。二是加強信息分析利用。建立行業預警和定期發布制度,協調解決企業問題,形成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引導行業健康發展。三是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努力適應裝備制造業國際化、集約化、高新化發展的要求。
湖南省財政廳/肖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