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在政府預算和政府會計中引入了權責發生制,并對其實行改革。改革模式概括為三種:
1.弱勢改革模式——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它主要是對某些有明確期間的應收款項和應付款項按權責發生制加以確認。丹麥,法國,波蘭等采取這一改革模式。
2.次強或強式改革模式——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在此模式下,除實物資產不進行資本化和不計提折舊外,金融資產以及所有負債、收入和費用均按權責發生制處理。冰島,意大利的改革基本處于這一階段。
3.超強式改革模式——完全的權責發生制。主要代表國家有新西蘭,澳大利亞,英國等。
文章從OECD國家實施權責發生制的推進方式和范圍兩個角度介紹了OECD國家權責發生制改革的基本情況。通過對世界各國改革模式的了解,作者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指出我們應采用“分步到位”的漸進式方式進行權責發生制改革。
1.在各級政府的會計和財務報告中采用統一的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基礎。各級政府會計和財務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有利于宏觀經濟管理和財政管理,因此,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必要實行統一的會計基礎。
2.政府會計和財務報告采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而預算仍然可以采用收付實現制。即使在采用權責發生制預算的國家,預算文件中也必須要有一張再按收付實現制基礎編制的現金流量表。這樣有利于信息處理的簡化和預算制度的穩定。
3.循序漸進地采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修正的權責發生制下,資產和負債的確認范圍可以包括現金和財務資源,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應該采用“分步到位”的方式,以完全的權責發生制作為一個長期的目標,不能一蹴而就。文章最后指出,還應該注意在資產和負債項目的應用上采用對稱的方法,即同等對待性質和期限相同的資產和負債,以避免利用權責發生制進行人為操縱。這些無疑都對我國權責發生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張瑩整理自《財會月刊•會計》2007年第2期,作者:張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