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60項改革任務,對未來10年深化改革做出戰略部署,推進改革勢在必行。而改革的有序推進需要以穩增長、化風險為前提。由于政府會計提供的信息是政府債務風險控制和宏觀經濟管理所需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信息,但現有政府會計存在很多缺陷,不能滿足相關部門對政府會計信息的需要,因此,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尤為必要。新一輪政府會計改革的必要性具體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服務政府與責任政府,提高政府透明度與執政公信力的要求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指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意味著,政府應服務于民,國民有權對政府職能履行的情況進行評價,以便政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與公信力意味著政府負有公共受托責任,承擔對國民披露其職能履行情況的義務。而科學、可信的政府會計信息是公眾全面了解政府財務狀況的基礎,是政府提高透明度、實現公眾對政府監督的前提。因而,為提高財政透明度,加強政府執政的公信力,充分履行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需建立完整的政府公共信息系統。
二、防范政府債務風險,提高財政可持續性的需要
自2004年進行投資體制改革以來,各級地方政府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了大量的投融資平臺,為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也集聚了很大的風險。為此,中央政府分別于2011年、2012年就地方債問題進行全面審計,以便未雨綢繆掌握關于地方債的精確信息,但我國現行的政府會計一方面不能提供反映政府資產狀況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不能提供有關地方政府債務的完整信息,隱性負債和或有負債等均未計,導致政府財政風險狀況難以評估、地方債務實際情況難以掌握。因此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政府會計系統與財務報告體系,對政府所擁有的資源、承擔的債務等“家底”情況進行全面、準確地核算和報告,發揮會計系統在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加強政府財務管理與控制方面的功能與作用,促進政府及其管理者妥善安排財政收支、管理債務問題,提高財政可持續性。
三、建立“公開透明規范完整”的預算體制的需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關于預算管理,提到要建立“公開透明規范完整”的預算體制。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再次強調要著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預算,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各級政府預算和決算都要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要逐步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打造陽光財政,讓群眾看明白,能監督。然而,我國現行預算會計存在財政總預算會計與單位會計缺乏銜接、核算環節不完整等缺陷,預算會計制度難以規范、完整地反映預算執行過程,導致預算收支等執行信息片段化、可驗證性差,不易于理解和使用,即使政府部門自身也很難能摸清政府家底和讀懂財務報告。因此,呈現讓群眾看明白、并且能執行監督職能的政府預決算報告需要政府會計改革來支撐。
四、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加強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
推進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是實現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基礎,是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理念對政府預算會計服務于預算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詳細、全面和真實可靠的預算執行信息和政府資產、負債等財務狀況信息作為政策制定和預算執行管控的基礎。同時,隨著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陸續進行的國庫集中收付、部門預算、政府采購、政府收支分類等一系列改革舉措,要求財政預算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強調財政支出績效和公共產品成本考核,這些均需要政府會計改革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