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娜
單純的拿來主義,在中國行不通,沒有充分的本土化的舶來品,終究是沒有市場的。
2014年是中國管理會計師元年,也是行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整個行業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亟需有實力的認證培訓機構為行業輸血。管理會計從業者同樣面臨國外培訓認證與國內培訓認證的選擇,但更傾向于更符合中國國情和現狀需求的培訓機構。
注冊管理會計師(簡稱“CCMA”)認證在2011年就已推出。經過近三年的發展,CCMA項目已在市場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并得到了廣大培訓機構以及學員的認同。同時,憑借其本土化優勢,CCMA正在為中國管理會計行業的興起,中國整體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卓有成效的持續性貢獻。
管理會計師面臨500萬高級人才缺口
相關部門統計,我國具備國際視野且兼具實務操作經驗的中高級管理會計人才的缺口在500萬以上。這對于中外的培訓機構而言,儼然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2014年1月份,財政部發布《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要求,我國會計工作改革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全力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構建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加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和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爭取在3~5年內,在全國培養出一批管理會計師,為全面提升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和資金使用效益服務。關于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式,財政部傾向于從改革現行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內容等入手,將管理會計與現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體系進行有序銜接,同時,提出“財政部要通過本指導意見,科學謀劃、整體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引導、推動社會有關力量加強管理會計工作”,“探索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其他途徑”,“重視發揮有關高等院校、社會培訓機構的重要作用”,為未來的發展預留空間。
國家層面的重視,無疑是給管理會計培訓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盡管CCMA有著政策上的支持,但CCMA除了“順應財政部的政策號召”外,并未做過其他宣傳。項目發展比較順利,目前已取得CCMA證書的學員超過5 000人。正如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于長革曾在2013年12月的“第二屆中國管理會計論壇暨注冊管理會計師研討會”上介紹:“2012年6月份已經開展了第一次CCMA的考試,并且我們已經誕生了第一批注冊管理會計師,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將為管理會計在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
據了解,2011年5月,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管理崗位培訓認證管理辦公室組織相關專家,經過充分的研究論證,成立了注冊管理會計師認證(CC?鄄MA)這一旨在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培訓認證項目,并希望成為在規范中發展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注冊管理會計師認證項目。為確保認證質量,CCMA項目于2012年12月21日爭取到國資委研究中心作為該項目的學術指導單位的資格。隨后,該項目的知識版權在國家版權局登記獲批。在考試方面,CCMA完全委托ATA實行機考,以確保考試的嚴格、規范、公平和公正。
管理會計的發展在于“本土化”
管理會計師培訓認證,并非CCMA一家,其他培訓機構間同樣也面臨國內、國際認證機構的競爭。其實,CCMA的主要內容也是國外的舶來品,只是經過本土化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認證課程。
根據財政部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中國財經信息資料》2012年第18期刊登的財政部財政科科研所所長賈康以及財政部科研所研究員孫永堯聯合署名的文章《關于注冊管理會計師的意義》,使記者對注冊管理會計師(CC?鄄MA)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該文寫道:
“在借鑒國際上注冊管理會計師考試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經眾多專家的共同討論與研究,已初步設計了中國注冊管理會計師考試的五門課程:《企業內部控制———方法、技術、案例》、《金融工具應用于資本運營》、《管理會計實務操作與應用》、《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與應對》。這五門課程都屬于我國注冊管理會計師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反映了一個合格注冊管理會計師應有的知識結構,符合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中國的管理會計人才缺口不少,在國際競爭、升級換代、做大做強的努力中,我國企業經營管理面臨著向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轉型的巨大挑戰,在我國推行管理會計的職業化,培養職業的管理會計師,這種課程及相對應的資格規范機制,必然發揮積極的作用。”
另外,據CCMA官網報道,在注冊管理會計師培訓項目開展三年多來,不少學員認為通過“注冊管理會計師(CCMA)”的學習,自身在知識層次與能力方面有了很大飛躍,目前為止在全國已有5千多名學員獲得了證書。這些成績在第二屆中國管理會計論壇上再次得到了注冊管理會計師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博師張大慶的充分肯定。
因此,國內認證的基本觀點雖來自西方,但憑借本土化的推進,仍有足夠的立足之地。對于國內培訓機構的發展而言,我們不能盲目或者始終追逐西方的腳步,使自主創新流于形式和口號,在充分尊重中國基本國情的前提下,如何讓培訓內容更加接地氣,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帶來實際效果,進而助推我國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值得國內所有正規教育培訓機構深思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