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蘇省東海縣財政局網站的顯要位置,“加強財政監督,打造民生財政,發揮財政職能,建設幸福東海”的標語特別引人注目。讓記者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加強財政監督”擺在首位,正如我們在采訪中所感受到的,財政監督在東海縣得到了高度重視。采訪伊始,東海縣財政局分管財政監督工作的副局長陳士明提出了“領導支持有力度、資金監管有制度、接收資金有依據、下撥資金有憑據、撥付資金有臺賬、落實資金有公示、抽查巡查有記錄、信息通報有反饋、資金使用有效益、財政監管有效果”的“十有”監管理念,東海縣為強化鄉鎮財政資金監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由此展開。
由內及外打通信息傳遞通道
鄉鎮財政資金涉及面廣且較為零散,對其進行有效監管的前提是及時全面獲取信息。東海縣“兩橫一縱工字型”信息傳遞通道正是為此而搭建的。這里所說的“兩橫一縱”,指的是縣級財政部門與縣直業務主管部門之間信息橫向通達;鄉鎮財政所與其他相關站所之間信息橫向通達;縣鄉財政之間信息縱向通達。
具體來說,首先,縣財政與水利、城建等縣直業務部門,財政局基層科與農業科、基層財政所等涉農科室、基層財政所之間,定期召開協調會,保證了縣級財政部門撥付其他部門用于鄉鎮的財政資金,以及其他部門直接撥付或列支用于鄉鎮的財政資金的信息傳遞。其次,各鄉鎮都成立了以財政所、農經、農技、民政、教育、衛生、計生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資金監管領導小組。財政所專管員通過電話、電子郵箱、專管員群等多種方式保持與成員單位的橫向溝通和交流,傳遞資金監管經驗、及時發現遺漏的信息,探討解決問題的工作思路,并及時向上反饋。再次,縣鄉財政之間以騰訊通財政群和財政公開信息網為主渠道,傳遞信息,交流經驗,及時上報監管工作進展情況。科室將接收和制定的所有財政性文件在5日內傳遞到鄉鎮,使其掌握監管工作所必需的信息。同時對傳出的信息登記臺賬,鄉鎮在接收到信息的5個工作日內登記臺賬。
2011年底,在很多財政部門僅僅通過QQ群、公用電子郵箱、紙質文件郵遞等傳統方式傳遞信息的時候,東海縣率先將省廳行政管理系統延伸使用到鄉鎮,開通了縣、鄉一體財政辦公自動化平臺。在這一平臺里,相關文件及信息完全通過局域內網方式上傳下達,把分配到各個鄉鎮的各項財政資金信息、文件直接通過局相關科室提交給財政所。“我們是江蘇省第一個將省財政廳行政管理系統延伸使用到鄉鎮的縣。”提起縣、鄉一體財政辦公自動化平臺,財政局副局長陳士明語帶自豪。“實際上,這一平臺是將鄉鎮財政所視同縣財政局內部科室。通過這一平臺,不僅解決了傳統信息傳遞方式帶來的速度慢、不安全等弊端,還提高了信息傳遞的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信息的傳遞不僅限于財政資金管理部門之間,向外傳遞信息,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同樣重要。這種信息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公開公示來實現。
在資金信息公開公示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做到‘公布地點公眾化、公布形式專欄化、公布內容通俗化’。”陳士明介紹,在細化公示內容方面,該縣以政務公開欄、發放宣傳單、村務公開欄等為平臺,對補助性資金的補助政策、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進行全面公開;對項目資金的項目名稱、立項依據、資金來源及數量等內容,分別于項目批復后、資金指標下達后,在鄉鎮政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進行公開公示。對于村級一事一議、移民資金、農業綜合開發等連續多年實施的項目,在項目現場都設有醒目的標識牌;對部分影響較大、群眾關注度較高的鄉鎮財政資金,還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方式進行政策宣傳,廣泛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在公開公示過程中,對公示結果全部通過照片、音像等方式保存,形成監管記錄備查,提高鄉鎮財政資金的透明度和知曉率。
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一支重要力量
落實到具體監管層面上,為滿足資金監管工作需要,東海縣分別在局經建、社保、教科文、農業等相關科室指定一名專人作為資金監管專管員,同時,對3萬人以下的鄉鎮,在財政所設立1名資金監管專管員,對3萬人以上的鄉鎮,在財政所設立2名資金監管專管員,確保每個財政所有1-2名資金監管專管員。
李鳳會是房山鎮財政所專管員,負責4個村的包村責任。去年7月,房山鎮財政所全所集中精力利用近一個月時間對全鎮糧食種植面積進行調查核實,對家電下鄉補貼資金進行回訪,并對各項強農惠農補貼資金重點核實。李鳳會負責的4個村共有1200戶農戶,這些農戶居住路線分布不均衡,有的住在較偏僻的地方。她清楚地記得,當時正值雨水季節,為了掌握第一手信息,顧不上雨天路滑,每天上午深入到到農戶家中、到田間地頭摸情況查數據,與農戶面對面進行交流,一邊了解情況,找準惠農補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搜集農戶的意見和建議,一邊宣傳惠農補貼政策。下午回到所里后,及時登記臺賬,整理原始資料,把掌握到的信息形成文字報告后分類匯總。一個月的調查工作不僅掌握了大量基礎信息,也為今后開展資金監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現在,像李鳳會一樣的專管員在東海縣一共有21名,他們具體負責了科室和各鄉鎮的日常信息傳遞、定期不定期抽查巡查等工作,成為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一支重要力量。
為了把各項資金的監管落到實處,縣級財政部門適時開展基礎數據核實查、使用情況問效查、項目進度跟蹤查、款項撥付上門查等“四查”活動。在開展抽查巡查工作過程中,采取縣鄉聯動、以鄉鎮為主的方式,每次抽查巡查都要求安排2人以上的工作小組來完成。對補助性資金抽查巡查工作,主要通過入戶尋訪、查看“一折通”存折等形式,逐村核查糧食補貼等財政資金發放情況,重點把握補助類資金發放的準確性、真實性。對項目資金的抽查巡查工作,主要是把握重點環節,對項目申報的真實性、可行性和工程進展情況進行實地察看,并將檢查結果作為序時撥款的重要依據。抽查巡查結果一律向社會公開,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如今,東海縣紀檢監察部門接到的涉農資金使用問題的群眾舉報件比以往明顯減少,人民群眾對財政工作滿意度大大提升。在一次對白塔埠鎮一事一議獎補項目建設資金管理情況的抽查巡查工作中,前營村支部書記張希臺感慨地說:“真沒想到‘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的效果這么好,撬動這么多資金參與咱村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看著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達,呈網絡狀連接到每家每戶家門口,這可是咱村的同心路!是政府、企業、農民及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創造出來的結果”,這番話讓參與抽查巡查工作的同志們印象深刻。
督導考核確保成效
信息通達、公開公示、巡查抽查等一系列監督機制建立以后,要確保其真正取得實效,當然也得有一套督導制度。東海縣的做法是成立鄉鎮財政就地就近監管工作督查小組,抽調縣紀委監察局和縣直相關部門能力強、業務精的干部組成專項督查組,深入全縣21 個鄉鎮采取座談、查閱資料、現場觀摩、走訪群眾等形式,對各級各類強農惠農資金的投放、管理使用等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大力查處和糾正惠農資金違紀違規問題。
財政局副局長陳士明告訴記者,就在記者采訪前不久,他們剛剛召開了一次東海縣資金監管工作督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由縣監察局、財政局、審計局等部門人員參加,組成了2014年鄉鎮財政就地就近監管工作督查小組,負責督查2014年全縣鄉鎮(開發區)財政所及財政局相關科室財政就地就近監管工作。督查的主要內容包括保障措施、分類監管、抽查巡查、完善公示等四個方面。各督查小組對鄉鎮財政監管督查工作將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開展督查工作,全面總結工作經驗,及時提出合理化建議,為更好地開展鄉鎮財政就地就近資金監管工作服務。陳士明還介紹,這類單位聯席會議每個月組織召開一次,主要交流資金監管信息,聽取工作建議,會辦相關工作,解決存在問題。目前,聯席會議已成為全縣各部門資金聯動監管的一個有效平臺。
與督查結果掛鉤的就是考核。依據《東海縣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考核辦法》,東海縣財政局相關科室及財政所資金監管情況實行年度百分考評,考評主要針對組織推動、信息通達、公開公示、抽查巡查、督促和保障五個環節,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兩種考核方式。記者在一張2013年的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百分考核評分表中看到,表格中各個鄉鎮按照保障措施、補貼補助類資金、項目類資金、鄉鎮本級安排的資金、村級運轉的資金5個方面27項內容一一打分,各財政所最后得分從88到97分不等。“根據考核結果,我們對工作不力的,給予通報批評并追究其責任,對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提升了鄉鎮對資金監管工作的重視程度。”陳士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