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的興起,傳統財務治理理論已滯后于經濟發展實際。本文以財務關系為分析的邏輯起點,在借鑒產權理論、企業間網絡理論、公司治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財務網絡治理等范疇,進一步將財務網絡關系分為財務支持網絡關系、財權配置網絡關系和全面預算網絡關系。
【關鍵詞】財務治理 財務網絡治理 財務網絡關系 財務管理
一、引言
財務治理是對應于財務管理而產生的一個概念,楊淑娥(2002)認為公司財務治理是通過財權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配置,從而調整利益相關者在財務體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國外在研究企業和資本結構時已經涉及財務治理理論,但由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和經濟環境并沒有明確提出財務治理這一概念,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成果(伍中信,2005)。國外財務治理文獻往往與公司治理相互融合,逐漸開始從社會學尤其是社會網絡視角研究公司治理和財務治理行為。
在我國財務治理理論從產生到發展的十余年間,已經產生了一些尤具中國特色的理論成果。其中,以伍中信等為代表的產權財務學派以 “財權”為基本分析單位和理論起點,構建了以財權為基礎的完整的、系統的財務治理結構理論體系;衣龍新(2004)提出了包括財務治理結構、財務治理機制和財務治理行為規范的財務治理體系;伍中信、曹越等(2007)提出了以剩余財權配置為核心的財務動態治理理論;張榮武(2009)提出了以剩余財務索取權與剩余財務控制權對應為核心的財務治理效率論說,其他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財務治理進行了研究。
然而,現有的財務治理主要是針對科斯所謂“企業—市場”兩分法下的企業觀而言的。面對日益興起的知識經濟、網絡經濟,介于科層制和市場之間的網絡組織形態的出現,以及非財務資本(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社會資本等)日益受到重視等新變化,現有的財務治理理論顯得有些滯后。盡管利益相關者財務論的觀點(李心合,2003)已經就社會網絡對財務的影響做了初步論述,但仍然未能深入探討。以下將在借鑒產權理論、企業間網絡理論、公司治理理論的基礎上探索財務網絡治理的一些新觀點。
二、理論基礎溯源
財務治理理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理論的支持,從理論邏輯的發展看,財務網絡治理其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產權理論:從“權利產權”到“關系產權”。產權概念的發展經歷了從“權利產權”到“關系產權”的轉變。對產權概念準確認識的重要意義在于,以“財權”為基礎的財務治理理論體系中的“財權”概念正是借鑒產權概念發展而來的。
從對“產權”這一基本概念發展變化的考察中,我們發現產權概念經歷了法學角度、經濟學角度和社會學角度這三個維度的理解。對產權的解釋起初源于法學的范疇,主要認為是與所有權有關的各種權利之和。如認為產權是主體擁有的對物和對象的最高的、排它的占有權(劉詩白,1995),主要包括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Barzel,1989)。經濟學意義上的產權概念強調產權的功能是將外部性內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其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產權是指使自己或他人收益或受損的權力(Demsetz,1967)。
可見,無論是法學還是經濟學意義上都將產權看做是一束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方面的運行卻與“權利產權”模式相差甚遠。基于此,周雪光(2005)從社會學網絡關系的角度提出了“關系產權”的概念,中心命題是產權是一束關系,產權結構并不是反映了企業的獨立性,相反反映了一個組織與其外界環境或組織內部之間穩定的交往關系。
2. 企業間網絡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現代主流的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多邊契約的聯結體,是個人之間產權交易的組織結構,企業行為是全體成員博弈的結果,并延續了科斯關于“市場—企業”二分法的基本范式。然而,事實上企業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競爭與合作關系,而且生存于復雜的網絡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間網絡理論應運而生,它以一種更為現實的“企業—網絡—市場”的三分法來理解企業活動。企業間網絡被定義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企業通過正式契約和隱含契約所構成的相互依賴、共擔風險的長期合作的組織模式。企業間網絡的形成有利于企業節約交易費用、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力,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企業間網絡之間的競爭。從資源依賴理論的角度看,企業間的網絡結構有助于克服組織內部的路徑依賴性。任何時候,企業都要根據組織中形成的慣例和能力的整合過程對資源和組織形式做出選擇,然而企業過去的行動軌跡導致了路徑依賴性進而束縛了企業未來的行動選擇,而外部導向的網絡結構有助于克服這種路徑依賴(楊瑞龍、楊其靜,2005)。
3. 公司治理理論的變遷。在組織結構逐漸網絡化的背景下,公司治理理論更加關注企業的外部關系,即從產權關系的公司治理到超產權關系的公司治理的轉變(盧東斌、李文彬,5005)。首先,傳統的公司治理理論是在委托代理理論框架下的“股東至上”理論,實質上是“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勞動者從屬于資本,而管理者僅僅被看成是財產所有者的代理人。它強調構建以董事會建設為核心制度的治理機制,產權紐帶是其基本的邏輯出發點。后來,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理論的提出和發展使人們認識到企業是由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政府等利益相關者構成的契約,企業不僅要為股東服務,也要保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公司處于各種利益相關者交織在一起的網絡中,產權關系的作用被弱化,而網絡關系在公司治理中地位大大提升。
近些年來,社會學領域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公司治理領域,企業的網絡治理已經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向。網絡治理是有關網絡化的組織行為如何影響經濟組織的決策科學性問題,集團公司、跨國企業等都是比較典型的治理的內部網絡形式(李維安、周建,2005)。
從上述理論的發展中可以看到社會學中的網絡或者關系在理論演繹中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與這些理論息息相關的財務治理理論也亟待對社會學中的網絡關系予以關注,并深入分析網絡關系在財務治理中的重要影響機理。
三、財務網絡治理論說
1. 基本概念界定。
(1)財務網絡治理。網絡治理是區別于企業治理與市場治理的一種中間治理模式。財務網絡治理對應企業網絡治理而產生,著重分析企業網絡治理下財務治理的網絡化功能,財務網絡治理的基礎是資本的網絡化配置(蔣琰、茅寧,2004),有效運行的保障包括信任機制、共享機制與協調機制,內涵主要是討論不同網絡關系如何影響財務治理的效率。
財務網絡治理分析的邏輯起點是財務關系,但這種財務關系是“關系產權”理解下擴展的財務關系,這種財務關系是相對企業這一法人主體、與財務資源的獲取、配置和控制相關的經濟關系,涵蓋兩層含義:一是為了獲得穩定的財務資源而建立和維護的外部財務關系;二是為了對財務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和控制而發生的公司內部財務關系。
(2)財務支持網絡關系。李心合教授在對傳統財務學諸多缺陷批判的基礎上,將社會學中的“嵌入性”和“社會網絡”等理論應用于財務學的分析,創造性地提出了“財務網絡”的概念。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股東、債權人、經理、員工、供應商、顧客、政府等)給企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財務支持,構成了企業的財務支持網絡。企業的財務支持網絡是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的核心組成部分。按照社會學的觀點,社會網絡是一群特定的組織或個人之間的一組獨特的關系。這種關系直接或間接地將網絡成員連結在一起,社會資源通過關系和網絡而流動,關系和網絡產生了以獲取稀缺資源為目的的集體行為和競爭行為。對企業而言,利益相關者構成企業財務支持網絡的主要成員,企業及其經營者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財務支持關系,構成企業“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社會資本是企業積累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的重要條件(李心合,2003)。可見,財務網絡本身就是一種財務關系,因此我們稱之為財務支持網絡關系。
(3)財權配置網絡關系。企業的財務治理主體是應該有能力、有資格、有意愿參與企業財務活動,并在企業治理中有一定地位的內外部權力機構、法人和自然人,主要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和債權人(伍中信,2010)。財權配置研究的中心問題一方面是研究財權(本處指公司法人財權即財務治理權包括財務決策權、財務執行權和財務監督權)如何在各種財務治理主體之間有效分布、界定;另一方面主要是探討財務治理主體的財務權利運用如何影響財務治理效果的問題。對于財務治理權的空間分布我國的《公司法》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對董事會、股東會等財務治理主體的財務治理權運用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這里所提出的財權配置網絡關系首先屬于財務關系中的公司內部財務關系,它主要是指財務治理主體內部與財務治理主體之間形成的網絡關系,具體主要包括股東網絡關系、董事網絡關系、經理網絡關系等。
(4)全面預算網絡關系。財務資源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也需要不同職能部門、集團公司內部等的財務關系協調,以全面預算為紐帶的現代管理體系最為集中地反映了企業中的這種財務協調關系。實際上,預算管理就是反映公司治理過程中財權分解、財權配置與財權實施的系統,財權中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三項功能的具體分解與落實過程就是預算管理的預算決策權、預算執行權與預算監督權的管理過程,預算管理系統是貫穿財權分解、財權配置與公司治理的具體運行系統(徐莉萍,2008)。全面預算網絡關系是公司內部財務關系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縱向上強調財務信息在網絡關系中的逐層傳遞與反饋;橫向上強調企業內部不同職能部門如市場、生產、人力、財務等之間以及集團公司、跨國公司內部成員之間的網絡關系構建和協調,從而實現不同性質信息的融合,以提高財務資源運用效率和決策的科學化。
2. 財務支持網絡關系與財務資源獲取。對經濟組織來說,競爭優勢不僅是獲取財務資源等物質資源,關系優勢同等重要。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個人之間是資源依賴的,它與網絡中的其他行為者之間通過各種特征的關系進行連接,不同形式的資源通過這些聯結在網絡中流動,這些聯結就構成資源的輸送渠道,通過這些網絡渠道對公司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財務支持。財務支持網絡關系形成的基礎是信任機制,信任是維持關系的基礎和產生互動的條件。但是,信任并不是財務支持網絡關系形成和發展的目的,而是在彼此的合作關系中分享企業的合作盈余(李心合,2005)。
財務支持網絡關系與“弱關系力量假設”:在以獲得合作盈余為目的的財務支持網絡關系中,股東、經理層、董事和雇員等對公司擁有直接的剩余索取權,他們是直接利益相關者;而債權人、供應商、政府和社區等由于對公司法人財產不具有直接的剩余索取權,因此被視為間接的利益相關者。這兩類群體與公司的關系強度并不相同,對公司財務治理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格蘭諾維特(1973)首次提出了關系力量的概念,并將關系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強關系的功能主要是維系著群體、組織內部的關系,弱關系則在群體、組織之間建立了紐帶聯系。他認為弱關系之所以是強的,是因為弱關系充當了傳遞信息的有效橋梁。公司不僅要處理好與直接利益相關者的財務關系以保證公司財務資源的穩定獲取,而且不能忽視對間接利益相關者的財務關系處理。
從財務支持網絡關系到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與網絡是密切聯系的。事實上財務支持網絡關系正是充當了能夠給企業帶來合作盈余的工具,財務支持網絡關系已經資本化了,即其價值表現形式過渡到了社會資本。林南(2002)提出了社會資源理論,認為社會資本應置于社會網絡中考慮,社會資本是從嵌入于社會網絡中的資源獲取的。因此,企業維護好財務支持網絡關系有利于企業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從而可以通過財務支持網絡渠道更加容易地獲取財務資源來提高企業的財務治理效率。
3. 財權配置網絡關系對財務治理的影響機理。在組織形式日益網絡化、復雜化的今天,財務治理主體之間、財務治理主體內部的網絡關系對財務治理行為和效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財權配置中的網絡關系的日益重要性還可以從公司權力配置模式的變化來理解,公司的權力配置模式經歷了古典企業中權力高度集中的一元主導模式、兩權分離的現代公司中二元分享模式、利益相關者理論下多邊共享模式以及企業網絡理論下公司權力的網絡配置(高傳富、李心合,2007)。
財權配置網絡關系的重要體現之一是董事網絡關系對財務治理的影響。作為社會網絡的一種表現形式,董事網絡可以有不同的定義方式,為了可量化的需要,謝德仁、陳運森(2012)董事網絡被定義為“公司董事會的董事個體以及董事之間通過至少在一個董事會同時任職而建立的直接和間接聯結關系的集合”,還分析了董事網絡的邊界、特征與計量。董事之間的網絡關系之所以會影響董事的相關決策是因為他們本身鑲嵌于社會網絡關系之中,董事的治理行為會受到網絡關系的影響,董事通過網絡關系可以獲取不同的信息、知識和戰略資源等進而影響財務決策。實證結果顯示獨立董事的網絡中心程度越高,其治理作用越好,所在公司的投資效率也就越高,而且獨立董事的網絡位置也會影響他的薪酬水平,網絡中心程度越高的獨立董事其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越強(陳運森、謝德仁,2012)。
財權配置網絡關系的另一個體現是股東網絡關系對財務治理的影響。現有研究一般是從股權集中度和股東類型兩個方面探討對公司財務治理的影響,無論是公司與股東還是股東與股東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以產權關系為紐帶的垂直聯系。但在市場化程度較低、法律法規不完善等背景下,公司與股東、股東與股東之間可能存在著種種非正式的契約關系、復雜的網絡關系,這些網絡關系對股東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有重要影響。因此,魏明海等(2011)認為對股權結構的認識可以從倒樹杈型的產權框架,發展為一個動態的、更為立體的同時以產權和其他各種關系編織起來的股東網絡。他們以我國上市公司為背景刻畫的股東關系網絡包括:關聯關系與一致行動人、地區關聯股東、行政同源股東、行業關聯股東、商業合作股東和承銷保薦股東等,此外還設計了關系股東的衡量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講,從股權結構到股權網絡關系的轉變正日益突出了網絡關系對財務配置的重要影響。
4. 全面預算網絡關系與財務資源協調。正如前文所言預算管理系統本質是對財權分解、財權配置與財權實施的具體運行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由戰略確定、經營分析、銷售管理、財務預測等構成的綜合網絡系統。從縱向上看,全面預算以公司戰略為導向,通過預算委員會的組織,將預算目標逐級向下分解,最后通過預算的實施、控制、反饋與考核等完成了一個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過程;從橫向上看,全面預算網絡強調了公司內部不同職能部門之間、集團公司和跨國公司內部不同成員公司的溝通與協調關系。由縱向和橫向相互作用構成的全面預算網絡對財務資源的協調起著重要作用。
全面預算網絡關系中的信息傳遞與共享是財務資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前提。全面預算網絡關系強調上下級之間、不同職能部門之間以及集團公司內部的有效溝通和協調,而溝通和協調的目的是為了降低信息的不對稱分布,使得信息可以沿著預算網絡順暢地傳遞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大型的信息集成系統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大型集團企業信息技術的作用表現得更為明顯。典型的例子有ERP(企業資源計劃)和XBRL(可拓展商業報告語言)等的不斷發展為企業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新的方式,使得信息傳遞的速度更快、信息容量更大、融合性更高。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在借鑒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和公司治理等理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財務網絡治理的概念,進而將財務網絡關系分成了三類。①由利益相關者構成的財務支持網絡關系以信任為基礎,強調了企業對外部環境的動態適應性,目的是通過穩定和高效的獲取財務資源取得合作收益,價值表現形式是社會資本,成立的前提是預期的社會資本收益大于社會資本成本。②財權配置網絡關系強調了財務治理主體之間和財務治理主體內部的網絡關系對其財務治理權配置的影響,其中重點分析了董事網絡關系和股東網絡關系對財務治理的影響。③全面預算網絡關系是縱向上的層級制與橫向上的不同職能部門、集團內部等構成的網絡系統,強調的是信息傳遞和共享在全面預算網絡關系中的重要性。
財務網絡治理本質上是運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對財務網絡關系進行協調的機制,財務網絡治理的提出期望能引起大家對網絡關系作用于財務治理的關注。
主要參考文獻
1. 楊淑娥.關于公司財務治理問題的思考.會計研究,2002;12
2. 伍中信.現代企業財務治理結構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3. 劉詩白.產權新論.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
4. Barzel, Yoram.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
【作 者】
伍中信(博士生導師) 李曉光
【作者單位】
(1.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長沙 410079 2.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長沙 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