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對英國斯旺西大學會計專業辦學過程特點的闡述,希望能夠借鑒英國會計高等教育的成功辦學經驗,進一步促進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發展與國際接軌,提高會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會計高等教育 ACCA CIMA 會計教學
2012年12月,筆者有幸作為訪問學者赴英國斯旺西大學訪學。斯旺西大學會計專業一直受到各國留學生的青睞,其本身排名也比較靠前。在1年的訪學期間內,筆者了解到,英國的會計高等教育領域,所有高校幾乎都采用同樣的辦學模式,從培養計劃的制訂、模塊化結構設置、模塊教學大綱的編寫到模塊考核等主要教學環節都圍繞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和CIMA(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認證體系。社會和企業也以這兩個認證體系為標準評價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通過對斯旺西大學會計專業辦學過程的闡述,本文希望能夠借鑒其成功辦學經驗,進一步促進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發展與國際接軌,提高會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培養計劃
在該校培養計劃制訂過程中,首先進行必要的市場調研,主要了解行業和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和能力要求情況,在這個過程中,ACCA和CIMA認證體系的內容將起主導作用。主要原因是ACCA和CIMA的認證體系與行業聯系非常緊密,他們的認證內容每年都會根據全球新經濟問題和國際會計發展做適當的調整,所以ACCA和CIMA認證體系的內容可以代表國際最新會計技術知識和企業對會計人才的能力要求。只要培養計劃緊跟這兩個認證體系的內容,就可以保證學校制訂的培養計劃能夠緊貼行業和企業實際,同時保證培養的會計人才具有國際視野,畢業后能夠快速勝任相關工作崗位。
該校的培養計劃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職業化及自身發展所必需的定性及定量化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操守及恰當職業行為的理解力,使學生能夠發現和分析各類財務問題及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具備必要的職業判斷及最優決策能力。而與國內大多數高校會計專業培養計劃相比,該校會計專業更加注重學生運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工具分析解決實際財務問題。基于上述培養目標,把會計專業所有教學內容優化整合為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分為核心模塊、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就第一等級來說,所有商科類專業是相同的,主要學習經濟原理、市場營銷原理、會計方法、統計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組織理論、職業和創業方面的知識,旨在培養商科類學生的通識能力。第二等級和第三等級的核心模塊與必修模塊為必修,選修模塊則根據專業特點及學生興趣愛好選修相應的內容。會計專業具體模塊化結構見下表。
二、模塊教學大綱
模塊教學大綱的內容通常以ACCA和CIMA認證體系為標準,一般由主講教師負責起草制訂,然后再組織ACCA和CIMA認證專家、企業專家、外校專家及本校專業教師研究討論,審查通過后于每學期開學初在校園網上對外公布,學生登陸系統后可以自行下載與所選模塊相關的教學大綱,全面了解所選模塊的所有信息及要求。
模塊教學大綱一般由學術信息、評價信息、模塊規章和管理信息四部分構成。①學術信息主要包括模塊的編號、名稱、開設單位、學時數、授課方式、實習安排、教學目標、學習目標、遷移能力及教學內容等信息。②評價信息主要包括評價方式、評價時間、成績構成要素及權重、評價結果向學生反饋途徑、殘障學生的特殊評價方式和不及格學生的成績記載等方面。③模塊規章主要包括模塊開設時間、主講教師及合作教師任務分工、是否有校外人員兼課、模塊所屬學科領域、前修及后續模塊等信息。④管理信息則包括授課學生規模、授課媒介選擇的要求、模塊重復授課次數、授課地點、是否涉及其他學科領域、是否能夠取代現有模塊、審核人及日期等。
與國內課程大綱相比,模塊教學大綱包括的內容較為全面,涵蓋教學內容、評價考核、教學管理及特殊事項的考慮等多方面信息,且能夠做到每次開課前修訂一次,將ACCA和CIMA認證體系的最新內容融入到模塊教學大綱中,確保教學內容與最新國際會計準則及發展密切聯系,保證會計人才培養質量。
三、師資隊伍
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學術研究為主,一類是以專業建設和教學為主。對于科研為主的教師來說,必須具有博士學位和很強的科研能力,一般只承擔很少或者不承擔專業教學任務。在開展科研過程中,他們往往先構建2-5人的科研團隊,對感興趣的學術領域和科研課題共同參與研究,注重團隊成員間的分工協作,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對于以教學為主的教師,雖然沒有博士學位的要求,但必須具有ACCA或者CIMA認證資質,同時要有企業工作背景或者有自己的工作室。這類教師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制訂培養計劃、編制模塊教學大綱、編制授課講義、安排學生實踐等內容,幾乎不涉及科研領域。按照學校的規定,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才有資格編寫講義和授課計劃書,并且有資格主講一門課,同時學校會給每位主講教師配一名輔導教師(可以是校外兼職教師),類似于助教。
對教師的所有要求中一個顯著特點是教師主講一門課最多三年,然后進行輪換,主要是督促教師不斷吸收新知識,以達到對本學科領域相關知識融會貫通。所以與國內高校相比,這里的教師任務分工比較明確,對不同崗位有嚴格的入職及職業背景要求,并且能夠嚴格執行助教制度。雖然教師授課學時數比國內高校少很多,但他們花在教學準備上的時間并不比國內高校少。
四、教學組織
每學期開學前,學生先在校園網系統上選課,然后教務人員再根據選課人數進行排課。由于每學期有效教學時間比較短,再加上教室有限,所以每天從早上9點到晚上8點的任何時間都可以排課,沒有午休和就餐時間,學生根據自己上課時間自行調整作息時間。課表排好后,教師和學生自行登錄系統打印課表。對于每個模塊教學來說,學校不訂購任何教材,主講教師會根據模塊教學大綱編制授課講義,同時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資料目錄,如果某些內容確屬必需,教師會復印后分發給學生。在授課過程中時,主講教師的課堂規模可以達300人,但是在輔導及案例講解環節,會分成若干個小班,規模通常為20 ~ 40人,由輔導教師授課。輔導教師的職責主要是習題輔導、案例講解及收發資料,最后將所有資料匯總后交給主講教師,由主講教師評定成績。
在考核環節的組織方面該校有自己一套做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的所有任務成果,包括個人作業、實驗報告、案例分析報告、財務方案等,都不能直接交給主講教師,而是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交至系部教務人員處,然后由教務人員統一登記后將各類資料轉交給主講教師評定成績。凡未在規定時間內提交的視為主動放棄該項目成績。待主講教師成績評定完成后,再將學生上交的各類資料成果交回教務人員處登記存檔,然后教師再通過系統登錄成績。這種做法一方面是避免“敏感時期”學生與教師過多直接接觸影響考核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監督。
五、評價考核
學生綜合評價考核結果一般包括隨堂測驗、課堂演講、案例分析報告、個人作業、小組任務、期末考試等環節。當然,在具體執行中可能根據各個模塊特點而選擇上述不同形式的組合進行考核。對于隨堂測驗,一般是當課程進行到一定階段,教師會出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主觀題讓學生隨堂作答,基本要求跟期末考試一樣,通常占總成績的20%左右。而課堂演講、案例分析報告和個人作業一般是根據教師精選的,來源于實際會計工作環境中的常見業務及熱點問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里查找資料、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10分鐘左右的演講陳述,考核結果計入總評成績。小組任務通常在模塊教學開始前布置給學生,會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到模塊教學結束時考核,一般是以提交報告及課堂演講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注重的是小組成員間的分工與協作,關注整個團隊的任務完成質量。所以一般來說,只有整個團隊任務完成的好,所有成員的成績才會比較高,不會出現團隊成績不好而某個成員成績高的情況。
至于最后的期末考試,是由主講教師出A、B兩份試卷,一份作為考試試卷,另一份作為補考試卷,所占總成績的比例不同模塊間差異較大。雖然形式上與國內相似,但某些做法有所不同。一個是明確要求第三等級的所有模塊期末考試試卷必須是主觀題目,不允許有客觀題,主要考核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對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模塊試卷題型沒有明確要求,但大部分試卷都不考客觀題。另一個不同是所有試卷都有必答題和選答題,選答題通常會給學生幾個題目,要求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某幾個作答,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六、畢業論文
學生自入學第一天起就被分配了導師,由于該校不設班主任或輔導員,所以導師便成為每個學生在校期間的唯一聯系人。一般每兩周約見一次學生,以了解學生近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對于最后的畢業論文,也是由該導師指導。按照商學院的統一規定,學生畢業論文要求完成兩篇。一篇是商業計劃書,類似于創業計劃書。要求所有商科類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設立一家非現存企業或開發一個新產品,從企業設立或產品研發開始,詳細闡述創業構想及實施過程。通常涵蓋產品研發、采購管理、生產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各方面內容,并且要對市場前景進行預測,最后編制出預算財務報表。另一篇是撰寫與本專業直接相關的論文。論文選題可以在導師給定的題目范圍內選擇,也可以根據個人研究興趣自擬題目,但必須以具體公司為分析研究對象,運用統計分析和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化分析。當然在執行中學生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根據選題及研究內容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直接深入公司企業搜集第一手數據資料,然后進行分析論證。另一種是運用網絡信息檢索工具,直接搜集某個公司對外公開發布的數據信息,然后進行分析論證。在論文寫作期間,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日志(Log Book),詳細記錄每天工作內容。同時要求學生每周與導師見面一次,匯報近期論文寫作進展情況及遇到的困難,并將寫作日志提交給導師審查簽字。在最后論文答辯時,學生除進行答辯陳述和提交論文外,還要提交寫作日志,答辯組教師會根據學生答辯情況、論文質量、寫作日志及其他相關資料綜合評分,論文本身在總成績中占比40%。
可以看出,學生一進校就分配指導教師,便于學生深入了解導師的工作風格和指導方法,導師也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和研究能力,便于溝通交流。在論文撰寫要求上有很多硬性要求,同時又給學生以足夠的發揮空間。在論文成績評定上更加注重過程管理,綜合考慮了從論文開題到最后答辯的各個環節。
七、對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的啟示
1. 教學要與行業和企業聯系緊密。斯旺西大學會計專業辦學過程始終以ACCA和CIMA認證體系為標準,不僅培養計劃的制訂和模塊教學大綱的編寫充分借鑒ACCA和CIMA認證體系的內容,而且專門從事教學的教師都具有ACCA或者CIMA認證資質,能夠把行業和企業中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知識和技能引入課堂。學院還聘請ACCA和CIMA認證專家擔任專業顧問,全面參與會計專業辦學過程。認證專家要對會計專業的培養計劃、模塊教學大綱、考試試卷進行審核反饋,而學院要將學生考試成績反饋給會計師認證公會。這種雙向反饋與協調的模式既促進了學校會計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也提升了ACCA和CIMA認證體系的權威性與科學性。
2. 教師業務素質的高要求。在斯旺西大學,對于專門從事科研的教師來說,不僅具有博士學位,而且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這類教師不僅每年定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提交會議論文,還要求每年在學校范圍內做幾次學術報告,匯報本人研究課題的最新進展及成果。
對于專門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來說,他們都擁有ACCA或CIMA認證資質,同時擁有自己的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在其他會計師事務所任職。即便是輔導教師(有些是兼職教師),也必須具有上述認證資質才有資格上講臺。這些教師在編寫授課講義和會計案例時,一般直接把會計師事務所的具體業務進行適當加工后引入課堂,作為實際會計案例輔助教學。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及時掌握企業最新會計業務動態。當然,這種做法本身就對教師業務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則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和會計案例的真實性及時效性。
【注】本文受江蘇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境外研修計劃”項目和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項目支持。
主要參考文獻
田冠軍.ACCA認證國際會計人才供需分析及教學建議.財會月刊,2013;6
【作 者】
王茂盛(副教授)
【作者單位】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 南京 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