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一步完善財政“大監督”體系,積極推動財政監督機制創新,加快財政監督工作轉型,建立健全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的監督制衡體系,南縣財政監督從預算入手,加快監督工作轉型。
一、運用監督檢查結果,強化部門預算編制。將去年縣供銷社等7個未納入部門預算的單位今年將納入部門預算編制。為更好的掌握單位基本情況,財政監督提前介入,分別對以上單位的人員基本情況、收支情況、資金績效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并將結果及時反饋到預算編制單位,為預算編制提供了基礎數據。
二、加強“三公”經費管理,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為加強“三公”經費管理,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關于改進工作作風的各項規定,著力深化預算編制改革,建立與厲行節約相匹配的財政支出標準體系。強化“三公”經費預算管理,規范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完善公務卡制度,嚴格落實公務接待有關規定,合理編制專項支出,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全年節約資金近1000萬元。
三、強化部門支出責任,大力開展預算績效監督。將績效理念融入預算管理全過程,推進績效評價與預算監督管理相結合,建立健全“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項目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要運用”的預算績效監督管理模式。加強績效目標管理,實時進行績效跟蹤監督,促使績效目標編制做到指向明確、具體細化、合理可行、便于考核。強化績效結果運行,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對上年度無績效、低績效項目不予列入今年預算或調減預算,努力提高績效評價工作質量。
四、規范預算管理,穩步推進預算信息公開。貫徹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政府信息公開的相關規定,認真履行預算公開責任主體的職責,按照“統籌規劃、協調一致、積極穩妥、逐步深入”的原則,今年選定縣財政局等6個單位為全縣部門預決算公開試點單位,逐步推進全縣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工作。為適應預算公開要求,進一步清理了不合理收支,完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體系,清理與預算公開不相適應的規定,以清理促公開,以公開促規范,自覺接受監督,為預算公開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