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循環經濟理論介紹
1.1 循環經濟定義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十二五”指出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1.2 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1)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內蒙古屬于典型的資源密集型產業結構,初級產品比重大、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水平低、經濟發展對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性較強,資源和環境壓力大。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以“煤”為基,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高技術等為重點的現代能源重化工業,不斷探索“煤—電—用”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加快能源和資源優勢的有效組合,推進產業延伸、產業多元發展循環經濟,增強企業低成本競爭優勢,激發企業拓展產業廣度和深度的積極性,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使經濟發展方式有效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是實現資源型地區順利轉型的關鍵,也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富民”的重要途徑。發展循環經濟,能夠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同時可以實現產業聯動效益倍增,增強資源富集地區發展內生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夯實產業富民基礎,實現邊疆和諧穩定。
(3)有利于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內蒙古東、西部分屬國家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及重要的水土保持區域,分布著國家東北森林帶和北方防沙帶。發展循環經濟能夠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減少廢棄物排放,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4)有利于推進節能減排
內蒙古工業重型化產業結構特點突出,能耗水平較高。2010年萬元GDP能耗1.92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1.034噸標準煤高出85.7%。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能源、資本、技術密集型和高轉化率、高附加值、長產業鏈、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特色產業,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降低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有效緩解節能減排壓力。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相協調,促進節能減排。
(5)有利于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益
內蒙古資源豐富,但資源開發粗放,產業鏈條短,煤炭回采率僅60%,低于國家規定的65%的水平,煤炭轉化率為25%。有色、稀土等礦產資源開采水平低,冶煉加工能力差。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較低,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僅為45.8%。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大幅度降低企業成本,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益。
2 內蒙古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2.1 內蒙古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
2.1.1內蒙古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行為
以農畜企業為例。內蒙古為了發展生態型奶牛養殖業,蒙牛乳業集團新建了蒙牛澳亞示范牧場,將配套環保型、無公害、無污染、資源型的糞便處理綜合利用系統。此系統具有廣泛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體循環型產業鏈,使得內蒙奶牛養殖業發展實現一條龍無污染、無浪費的目標,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獲得了“中國低碳新銳企業”、“生態中國貢獻獎”等大獎。
2.1.2內蒙古發展循環經濟的工業園區模式
以內蒙古烏拉特后旗工業園區為例。2013年10月,烏拉特后旗工業園區被評為自治區第二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顯示了后旗工業園區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后勁。走“循環”大道,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園區進軍。烏拉特后旗工業園區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引導企業清潔生產,精心打造新型工業化產業,走出了一條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良性互動、集約發展的新路。近年來,烏拉特后旗工業園區以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成功引進硫化工建材水泥加工、有色金屬采洗冶煉和電石、硅鐵冶煉為主的大型項目,形成三大支柱產業,并伴隨著三大產業鏈條的進一步延伸,探、采、選、冶、加五大產業集群進一步循環綜合利用,各企業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通過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將各種能量進行系統集成,實現區域的“熱電聯產、集中供汽(氣)、余熱回用”,形成一個結構與功能協調的循環經濟工業系統。
2.1.3內蒙古發展循環經濟的管理實踐
首先根據國務院指示,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工作,至2013年5月共確定了蒙西重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區、托克托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區、烏蘭水泥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區、通遼市科爾沁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區、 內蒙古包頭金屬深加工園區示范區七大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其次還出臺了相關政策,例如出臺了《內蒙古循環經濟促進法》、《內蒙古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內蒙古推行清潔生產的實施意見》、《內蒙古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有力促進了全區循環經濟的開展工作。
2.2 內蒙古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循環經濟的微觀實踐方面
內蒙古自治區在開展循環經濟的同時也面臨很多問題:戰略決策缺乏相應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的綜合分析,決策沒有基礎信息的支持,如入園企業評價標準、項目技術經濟分析體系等;對物質流動各環節進行循環經濟管理缺乏基本的數據信息。由于循環經濟中循環產業鏈相互交錯,必然形成一個復雜的循環產業網,必須制定統一流量表反應各種物質資料在各行業、各企業間流動時的流量和流向,以便對物質的流動和接口情況進行監控和分析;目前尚沒有從制度上建立綠色設計的體系;現有的企業財會制度難以反映出環境成本和效益,不能為企業決策提供面向循環經濟的財務數據和信息,更沒有相應的財務分析,已經成為影響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的內部障礙之一。
2.2.2循環經濟的宏觀激勵方面
內蒙古循環經濟激勵制度有待完善。區域行政管理各司其職,協調機構尚未建立。區域行政管理激勵存在認識誤區,并且其系統化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盡管實踐中操作層面已有措施,但尚未上升到自治區層面的制度體系。
2.2.3循環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方面
首先工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內蒙古自治區電力、鋼鐵、煤炭三大產業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60%,呈現供大于求,一旦出現不利于市場的變化或者競爭威脅,這三大產業必然會產生較大的負面波動,進而對我區經濟造成較大威脅。其次企業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內蒙古國有企業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65%,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區總額的75%。從國家經濟發展趨勢和宏觀調控政策來看,國有企業的改革攻堅將更深入,其他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將更寬松。最后工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內蒙古工業主要是依靠資源優勢和成本優勢,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如果不能盡快轉變增長方式,必定會影響我區的產品競爭力,進而影響我區工業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有效的發展。
3 內蒙古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模式構建
3.1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模式
3.1.1循環經濟產業模式的層次構建
產業生態系統的基本層次可分為生態企業、區域性產業生態鏈、跨區域的產業生態鏈三類。生態企業是一個國家整個生態工業系統的基礎單元和細胞,也是生態工業鏈的基本組成單位,他是在一個工礦企業的范圍內按照城市或區域的生態規劃要求來設計、建設并經營管理的少投入、少耗費資源、少污染而又多經濟產出的現代化工業生態經濟有機體。區域性產業生態鏈是指在城市或鄉鎮的某一或某些連片的較大地域上,由多個企業依據工業生態學原則相互結合而形成的有一定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價值增值等內在聯系的系統。跨區域的產業生態鏈是指不同工業部門、不同城市和不同工業區域內的產業生態鏈通過聯結形成生態工業網絡或體系,以實現資源、能源最合理的綜合利用和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整個國家工業的生態化和集約化。
3.1.2自治區循環型企業的發展模式
開發與節約利用資源。能源的開發節約,開源和節流,多角度綜合替代節約能源;大力開發可再生生物資源利用技術、太陽能發電技術、低污染的煤炭開采技術和潔凈煤技術等新技術利用清潔能源。(2)研發與設計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產品是指生產過程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資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有利于資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產品。(3)清潔生產。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4)產品綠色包裝。綠色包裝是現代商品包裝的一種新策略,是從環境因素上考慮產品包裝,強調包裝對環境的友好型。(5)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是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要措施,是治理污染、改善環境的必然要求。(6)綠色物流系統。綠色物流是21世紀的新的物流發展趨勢,企業應優先考慮環境問題,從環境角度對物流體系進行改進,形成一個環境共生型物流管理系統(見下圖)。
3.2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模式
建設循環經濟體系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工程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由科技創新來承接。循環經濟的技術路徑由五類構成: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替代技術是通過開發和使用新資源、新材料、新工藝,替代原來所用資源、材料、產品和工藝,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生產和消費過程對環境的壓力的技術。減量技術是指用較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在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技術。再利用技術是指反復利用資源,延長其使用周期。資源化技術是指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變廢為寶的技術。系統化技術是指從系統化的角度考慮,通過構建合理的產品組合、產業組合、技術組合,實現物質、資源的優化使用的技術。
3.3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循環經濟的融資模式
3.3.1改善融資環境
清源活流,整體推進中小企業改制,全面整治外部融資環境,為金融業加大投入提供信用、法制和政策支持平臺;修渠搭橋,完善金融組織中介體系,實施金融工具與金融產品創新,疏通金融與經濟聯結渠道;截流蓄水,對金融機構 資金過度外流實施逆向調節,加大央行貨幣政策支持力度,蓄積可用信貸資金;引水灌溉,革除僵化信貸管理體制弊端,加強貨幣政策與監管政策協調,合理引導信貸資金投向。
3.3.2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模式
為鼓勵循環經濟的發展,結合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在投資政策和項目選擇上,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加大循環經濟發展項目的資金支持。內蒙古各級政府在確定年度重大項目時,要單列循環經濟項目,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項目,政府要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面的支持。應對一些發展循環經濟必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支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特別是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其次,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制定政策引導企業籌集資金發展循環經濟。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循環經濟項目。同時要爭取國際合作資金。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國際合作熱點的有利時機,擴大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開拓國際援助渠道,爭取利用國際資金和技術援助及優惠貸款,支持循環經濟發展。
4 結語
在內蒙古自治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方面,本文沿著“問題—現狀—對策”的研究思路,從促進內蒙古自治區循環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實際情況,給出了內蒙古自治區循環經濟的發展途徑。循環經濟在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希望本文能夠為內蒙古的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價值,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趙永波.內蒙古循環經濟推進策略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
[2] 韓穎.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循環經濟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3] 莫日根,鄔娜,張春媛.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規劃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預測評估[J].北方環境,2013,第29卷:21-23.
[4] 柯婷.內蒙古自治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作者:閆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