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社會發展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與傳統的工業時代相比,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經濟環境更加復雜,高新技術、信息網絡與不斷的創新帶來了產業的革新、組織架構的變化、信息的高速傳播與交互,為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提供了全新的經濟環境。而現有的會計基本假設實際上是基于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的經濟環境,其對會計核算空間與時間的界定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潮流,因而勢必對會計信息的質量產生影響。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內涵探討及其擴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會計主體假設內涵及其擴展
(一)會計主體假設的基本內涵
會計主體即會計核算的某一特定的對象,該特定對象是區別于其他經濟實體而獨立存在的,并且該對象可以從經濟權利與義務進行明確的劃分。會計主體即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規定了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服務的界限與范圍,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反映會計主體本身的經營活動。會計主體假設的存在,劃分了會計核算需要處理的交易事項的范圍,對會計信息所要反映的經濟范圍進行合理劃分;區分了會計主體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界限,避免了經濟事項的混雜。會計主體假設是會計核算工作重要的前提。
(二)會計主體范圍擴大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依托、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形成的新型網絡化的經濟組織已經成為新的企業組織形式。新的組織形式大多以虛擬公司的形式出現。虛擬公司區別于傳統的實體公司,突破了空間地域的限制,具有更大范圍的存在性。一方面,虛擬企業作為新的企業組織形式,拓寬了會計主體的范圍。另一方面,虛擬公司更加側重與信息技術、專利技術、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在公司資源中的效用,并且更加關注社會成本與效益,這也使會計核算主體的范圍擴大化。
(三)會計主體邊界模糊化
由于網絡經濟中大量虛擬公司的存在,無形資產在公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而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在現有的會計制度下很難全面反映公司的經濟信息,很難將虛擬公司的相關經濟信息納入會計核算系統中,導致會計主體邊界不清晰。并且,虛擬企業由于存在于互聯網絡中,具有靈活性、多變性、存續時間波動大等特點,并且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會計主體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與便捷,也使會計主體邊界模糊化。
(四)會計主體總量增加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資本市場中公司不斷進行兼并、重組;跨區域跨行業的橫向合作不斷,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壯大。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會計信息系統得以充分發揮其作用,會計核算突破空間地域的限制,跨國公司對其集團內部資源的整體掌控與核算成為可能,使會計主體得到充分的整合。會計主體覆蓋的資產規模增加,會計主體總量增大。
三、持續經營假設內涵及其擴展
(一)持續經營假設的基本內涵
會計主體是對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的合理界定,而持續經營則是對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進行合理的限定,是對會計服務對象存續時間長短的描述。持續經營是指會計主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其當前的經營活動和經營規模能夠存續下去,會計主體規模不會大幅縮減,經營活動也不會終止。持續經營假設是對會計主體正常經營活動的假定,是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的基礎和前提保證。只有在持續經營假設下,所選用的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方法才能夠如實地反映公司的經濟信息。
(二)持續經營假設內涵的擴展
當前的經濟環境對持續經營假設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經濟周期不斷縮短,經濟環境變化快,產業結構調整迅速,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劇。公司面臨迅速變化的內外部環境,導致公司經營狀況不穩定,破產、兼并、收購的情況增加,持續經營的狀態可能隨時面臨轉變,因此對持續經營假設無疑是一種挑戰。二是虛擬經濟的日益發展、依托于網絡的大量虛擬公司的存在、多變與不穩定性是該類公司突出的特點。虛擬公司成立與解散迅速而容易,為某一特定任務而存在的虛擬公司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解散。而在工業經濟時代,持續經營假設內含著公司經營期間長期性的特點,而虛擬公司的短暫與不穩定性無疑是對持續經營假設提出了質疑。
實際上,持續經營假設的本質是對會計主體存續時間的一種合理的判斷與限定。無論是短暫的虛擬公司,還是實體公司,其存在的目的都是實現經濟利益,不同之處則在于實現經濟利益的差異和經營活動手段的差異,從而導致了會計主體存續時間的長短。因此,無論會計主體存續時間長還是短,都是會計主體的一種經營持續時間,持續經營假設的本質依然適用,只是其內涵應該延伸。在新經濟環境下,持續經營假設不能僅僅局限于長期的經營狀態,更應該涵蓋短期、中長期的經營狀態,使其對會計主體經營期間的假定更加合理,以使會計方法與原則的采用更能貼近經濟現實。
四、會計分期的內涵及其擴展
(一)會計分期假設的基本內涵
會計分期假設是基于持續經營假設將會計主體的持續經營期間進行劃分,形成長短相同的、連續的期間。會計分期是人為地對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期間的劃分,其劃分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性,通過劃分期間的會計核算,及時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資產狀況,及時向信息使用者傳遞相關的財務信息。并且,會計分期假設使會計信息更具可比性,從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二)會計分期假設的擴展依賴于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態
正如前文所述,會計分期假設與持續經營假設息息相關,持續經營時間的長度是會計分期的前提和基礎。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特別是虛擬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的發展使會計主體存續時間長短不一,會計主體經營狀況波動變化大,短時間變化的經營狀態對會計分期的存在合理性提出了質疑。在現行的月度、季度、年度的會計分期中,有可能會計主體存續期間小于月度時間,經營期限極其短,會計分期似乎完全沒有必要。會計分期是否應該繼續存在值得思考和探討。其實,從會計分期的主要目的出發,會計分期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也應當存在但需要適當調整。會計分期的主要目的是及時搜集和反饋財務會計信息。在信息化條件成熟的當下,會計及時地確認、計量和報告成為可能,并且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會計分期期間的縮短成為必然。另外,會計主體的范圍不斷擴大化和多樣化。理論上,會計分期應該充分考慮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況,根據不同會計主體的經營特點決定是否需要分期及分期期間的長短,并且將實時信息披露與定期信息披露相結合,動態考慮會計分期。
五、貨幣計量的內涵及其擴展
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計量是將貨幣作為會計主體經濟活動計量的價值尺度。對會計主體經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時,采用貨幣作為基礎進行計量。貨幣計量本身存在著缺陷,很多對企業經營狀況與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無法利用貨幣這種價值尺度進行衡量和反映。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缺陷表現得更為明顯。知識經濟時代,特別是虛擬網絡經濟,更加側重于無形資產的效應,人力資源、信息技術、社會責任成本效益等重要因素在貨幣計量下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映相關經濟信息。另一方面,新的貨幣形式——虛擬貨幣的出現和電子貨幣的存在也對貨幣計量假設提出了挑戰。在經濟急速發展變化的情況下,單一的貨幣計量最終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因此在新經濟環境下,對貨幣計量應有更多的考慮。
參考文獻:
[1]楊魯.會計基本假設內涵及其擴展研究[J].財會通訊,2013(03).
[2]王維瑤,孟俊婷.網絡經濟環境下對會計基本假設的思考[J].中國證券期貨,2011(12).
[3]陳熙.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基本假設[J].科技信息,2010(01).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現代服務中等職業技術學校)